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八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八關
八關為中醫經外穴別名,出於《經穴匯解》,又稱「八邪穴」,屬上肢部奇穴。其名「八關」源於手部八處特定穴位,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,臨床常用於疏通手部滯痺、風邪阻絡等證。
八關之定位與取穴
八關位於手背指蹼緣,左右手各四穴,共八穴,具體位置如下:
- 大都(拇指與食指間)
- 上都(食指與中指間)
- 中都(中指與無名指間)
- 下都(無名指與小指間)
取穴時微握拳,於指縫後赤白肉際處定位,按壓常有明顯酸脹感。
經絡與氣血關係
八關雖屬經外奇穴,然其分布於手三陽經與手三陰經之交會區域,尤與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相關,善調節氣血上注頭面、外達肢末之功。
主治與臨床應用
- 痺證與風邪阻絡:手部腫痛、麻木不仁、關節屈伸不利,如「八關大刺」法即專治此類痺證。
- 熱病與瘧疾:古代醫籍載八關放血可瀉熱毒,治瘧疾寒熱往來。
- 頭面疾患:因其通調三陽經氣,可緩解頭痛、目赤等上焦實熱證。
理論基礎與刺灸法
八關之效重在「通」與「瀉」,針刺時多採斜刺或點刺出血,深度約0.1~0.3寸。古籍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邪客於絡,當刺其小絡之血」,八關刺法正合此理,以疏散絡脈瘀滯。
與八邪穴之異同
《經穴匯解》以八關別稱八邪,然部分流派區分二者,認為「八邪」涵義更廣,包含足部相應八穴。然臨床取用手背八穴,通稱八關或八邪,其理相通。
附:八關大刺法
此為古代刺法之一,以粗針深刺八關,瀉絡脈壅滯,《針灸大成》謂其「專治手指攣急、痺痛徹骨」。近代多改良為淺刺或點刺,兼顧療效與安全。
八關之用,體現中醫「從局部調整體」之思維,雖為小穴,然通經瀉邪之效顯著,歷代針灸家皆有發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