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八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八綱辨證:中醫診斷之根本綱領
八綱,乃中醫辨證之核心,包含「陰、陽、表、裡、寒、熱、虛、實」八類證候,為臨床診治之綱目,源自歷代醫家之理論淬煉。《傷寒雜病論》雖未明言八綱一詞,然張仲景之六經辨證已涵蓋其精髓,後世醫家如寇宗奭《本草衍義》提出「八要」、《醫學六要》歸納「治病八法」,至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更強調「陰陽為醫道綱領」,程鍾齡《醫學心悟》則以八字總括病機,遂成體系完備之辨證準繩。
八綱之臨床意義與分類
-
表裡:辨病位之淺深
- 表證:邪犯肌表,見惡寒發熱、脈浮、頭身痛。如風寒表實(麻黃湯證)、風熱表疏(銀翹散證)。
- 裡證:病邪入臟腑,見但熱不寒或但寒不熱、脈沉,如陽明腑實(承氣湯證)、太陰虛寒(理中湯證)。
另有「半表半裡」之少陽證,寒熱往來、胸脅苦滿,當以和解為治(小柴胡湯證)。
-
寒熱:析病性之本質
- 寒證:陰盛或陽虛,見畏寒蜷臥、口淡不渴、溲清便溏、舌淡苔白滑。如少陰寒化證(四逆湯證)。
- 熱證:陽盛或陰虛,見身熱煩渴、面赤溲黃、便秘舌紅。如氣分實熱(白虎湯證)。
臨床更有「真寒假熱」「真熱假寒」之錯雜證,需詳察舌脈以辨真偽。
-
虛實:判邪正之消長
- 虛證:正氣不足,分氣血陰陽之虛。如脾虛泄瀉(參苓白朮散證)、陰虛潮熱(青蒿鱉甲湯證)。
- 實證:邪氣亢盛,如痰飲壅肺(葶藶大棗瀉肺湯證)、瘀阻胞宮(少腹逐瘀湯證)。
《內經》云:「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」,然臨床常見虛實夾雜,如「至虛有盛候」之體虛標實。
-
陰陽:統六綱之總領
為八綱之總綱,表、熱、實屬陽;裡、寒、虛屬陰。張景岳言:「醫道雖繁,可一言以蔽之,曰陰陽而已。」- 陽證:機能亢奮,如壯熱譫語、脈洪大。
- 陰證:機能衰退,如肢厥脈微、倦臥欲寐。
又有「亡陽」「亡陰」之危候,辨其汗之冷熱粘稠、氣息粗微,關乎救治成敗。
八綱之交織與動態辨證
臨證非囿於單一綱目,常見「表寒裡熱」「上熱下寒」等複合證候。如太陽表寒兼陽明裡熱(大青龍湯證),或厥陰寒熱錯雜(烏梅丸證),須明辨主次。且病證傳變中,可現「由表入裡」「熱極生寒」之動態轉化,如《傷寒論》之「傳經」理論,尤重觀其脈證,隨證治之。
八綱與其他辨證體系之關聯
八綱為辨證之基,與臟腑、經絡、氣血津液等辨證互為羽翼。如「肝陽上亢」屬本虛標實,兼陰陽失調、上下病位;「脾虛濕困」則虛實並見、寒熱夾雜。明代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八綱如網,他證如目」,唯有綱目並舉,方能洞悉病機。
此八綱辨證之法,上承《內經》「察色按脈,先別陰陽」之訓,下啟歷代醫家臨證心法,實為中醫辨證論治之圭臬,亦展現中醫學「整體審查」「動態平衡」之核心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