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懊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懊憹
懊憹為中醫證候名詞,指患者自覺心胸煩熱、悶亂不寧之狀,常伴難以名狀的躁擾感,其病機多與邪熱擾心或痰火鬱結有關。此症首見於《內經》,如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記載:「火鬱之發……目赤心熱,甚則瞀悶懊憹,善暴死。」文中提及火邪鬱發時,可出現心神被擾、煩悶不安的表現,甚則突發危候,反映懊憹與熱邪內蘊的密切關聯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熱鬱胸膈:外感病邪傳裡,化熱內陷,鬱於胸膈,上擾心神,發為懊憹。此類症常見於傷寒陽明病或溫病氣分證階段,如《傷寒論》栀子豉湯證所述「虛煩不得眠,心中懊憹」,即因無形邪熱留擾所致。
  2. 痰熱互結:若平素痰濕內盛,復感熱邪,痰與熱搏結,壅遏胸中氣機,亦致煩悶懊憹,多見舌苔黃膩、脈滑數等痰熱之象。
  3. 肝鬱化火:情志不遂,肝氣久鬱化火,火性上炎,熏灼心胸,亦可表現為急躁易怒、懊憹不寧,兼見脅脹、口苦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自覺心胸部位灼熱煩悶,坐臥難安,或伴有胸膈滿悶、失眠多夢,嚴重者甚至氣息急促、躁擾不寧。其症狀特點為難以具體描述的不適感,故古代醫家以「懊憹」形容此種鬱懊紛亂之狀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辨治以清泄鬱熱、宣暢氣機為原則,依病機不同選方:

  • 栀子豉湯(《傷寒論》):主治熱鬱胸膈之虛煩懊憹,以栀子清熱除煩,豆豉宣透解鬱。
  • 黃連溫膽湯(《六因條辨》):適用痰熱內擾者,以黃連、半夏、竹茹等化痰清熱,和胃安神。
  • 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:針對肝鬱化火證,以龍膽草、黃芩清肝瀉火,配合疏肝理氣之品。

與相關證候鑑別

  • 煩躁:懊憹屬煩躁之一類,但更專指心胸局部的煩悶感,而煩躁範圍較廣,可涉及全身。
  • 怔忡:懊憹以熱鬱為標,怔忡則多屬心氣血不足,表現為心悸慌亂,二者病機有虛實之異。

懊憹一症,雖非獨立疾病,卻是中醫辨識熱邪鬱擾或氣機不暢的重要指徵,臨床需結合四診,詳察病源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