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懊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懊憹,中醫名詞,指心胸煩熱,悶亂不寧之狀。出自《素問·六元政紀大論》:“火鬱之發,……目赤心熱,甚則瞀悶懊憹,善暴死。”又名心中懊憹。

懊憹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心胸煩熱,悶亂不寧,可伴有頭暈目眩、口乾舌燥、心悸氣短、失眠多夢等。其病因多由情志不遂、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等因素所致,其中情志不遂是主要原因。

情志不遂,主要指情緒波動過大,如長期抑鬱、焦慮、憤怒等,會導致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進而影響心臟的功能,導致心胸煩熱,悶亂不寧。

飲食不節,主要指過食肥甘厚味、辛辣刺激之品,會損傷脾胃,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水濕內停,聚集於心胸,進而導致心胸煩熱,悶亂不寧。

勞倦過度,主要指長期過度勞累,會損傷心脾,導致心脾功能失調,氣血不足,心胸煩熱,悶亂不寧。

懊憹的治療,以疏肝理氣、清熱安神為主。可選用柴胡疏肝散、香砂六君丸等中成藥進行治療。此外,還可配合針灸、推拿、按摩等中醫外治法進行治療。

懊憹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1、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波動過大。

2、飲食清淡,少吃肥甘厚味、辛辣刺激之品。

3、適度運動,增強體質。

4、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
5、定期進行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