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傲冬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傲冬瘡

傲冬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季節性皮膚疾患,《外科證治全書》卷四載其病因為「寒氣收斂腠理,陰氣不能發越,怫鬱而成」。此病好發於秋冬之際,乃因天地寒氣收引,人體衛陽閉斂,使肌表營衛失和,鬱而化熱,發為皮疹。

病因病機

此症主因三焦氣化失司,寒邪外束,使營衛之氣不得宣通。《內經》云:「寒則腠理閉,氣不行,故氣收矣。」寒邪鬱遏,衛陽不得外達,與內伏濕熱相搏,浸淫肌膚而成瘡癬。其病位在肺脾二經,因肺主皮毛,脾主肌肉,寒邪外襲則肺氣不宣,脾濕內蘊則肌膚濡滯,二者相合,遂生此疾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多見項背或周身皮膚發出丘疹、斑塊,狀如疥癬;或呈粟粒狀疙瘩,搔癢無度,破後滲液,乾涸後結痂。皮損特徵為遇寒加重,得暖稍緩,且具明顯季節性,至春陽氣升發之際多能自愈。舌象常見淡紅或暗紅,苔薄白或微膩,脈多浮緊或濡緩。

治療方法

內治法

  1. 荊防敗毒散
    本方出自《外科正宗》,以荊芥、防風為君,辛溫解表,開泄腠理;輔以羌活、獨活祛風除濕;柴胡、前胡宣肺透邪;茯苓、桔梗健脾利濕,共奏疏風散寒、透邪外達之效。適於初期寒邪束表、皮疹新發者。
  2. 補中益氣湯
    繼用此方出自《脾胃論》,取黃芪、人參益氣固表;白朮、甘草健脾化濕;當歸和血,陳皮理氣,升麻、柴胡升舉清陽。用於表邪已解而脾虛衛弱之證,培土生金以實肌表。

外治法

繡球丸
古方外用以祛風止癢,多由輕粉、雄黃等燥濕殺蟲之品配伍而成,研末調敷患處。現代臨床可參酌《醫宗金鑒》二味拔毒散加減,以雄黃、白礬等份研細,麻油調塗,收濕斂瘡。

辨證要點

此病須與風熱瘡(玫瑰糠疹)、濕瘡(濕疹)相鑑別。風熱瘡多因風熱客於肌膚,皮疹色紅灼熱,好發春夏;濕瘡則四季可見,與脾濕關係密切,皮疹多滲液糜爛。傲冬瘡獨具寒鬱特性,其皮疹色偏暗紅,遇冷加劇,可資辨別。

按《外科大成》所述,此類寒鬱皮疾,治當遵循「開鬱達表」之法,使寒氣外散,營衛調和,則皮膚之疾自除。若兼見血虛風燥者,可酌加當歸飲子養血潤膚;若濕重癢甚,則合萆薢滲濕湯化濁利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