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拗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拗哭
拗哭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一,主要指幼兒無明顯誘因而持續啼哭不止之現象,其病因病機與小兒「肝常有餘,脾常不足」之生理特點密切相關。歷代醫籍對此症記載頗多,皆從不同角度闡述其臨床特徵與調治原則。
古籍論述
- 《儒門事親》證型
金元時期張子和於《儒門事親》中記載,拗哭表現為「幼兒數日內啼哭不止」,多責之於肝氣橫逆。小兒神氣未充,情志失調易致肝鬱化火,火性炎上擾動心神,故見煩躁啼哭不休。此證常伴見面色青赤、哭聲洪亮、手足躁動等陽熱之象。 - 《育嬰家秘》燈火依賴型
明代萬全《育嬰家秘》提出「兒嗜燈花」之特殊表現,描述患兒「見燈亮即止,滅燈又哭」。此證與小兒「心常有余」相關,心火易亢而需外界陽氣相濟,燈火之光屬陽,可暫緩其心火躁動,形成依賴。古籍建議以「漸減燈光」之法緩解,符合中醫「緩則治其本」原則。 - 《幼幼集成》情志失調型
清代陳復正《幼幼集成》指出,拗哭多因「小兒初生,性多執拗」,凡慣見之人、物變動,即「心不悅而哭」。此證體現小兒肝疏泄不及,情志調節失司,與現代醫學「分離焦慮」有相通之處。其病機核心在於肝失條達,氣機鬱滯,進而影響心神。
病機探微
拗哭之發生,與小兒「三有餘、四不足」生理特質密切相關:
- 肝心火旺:肝氣亢盛化火,或心火內熾,上擾神明,故啼哭聲高氣粗,伴見面色紅赤、睡臥不寧。
- 脾虛肝乘:脾土虛弱則肝木易亢,形成「土虛木搖」之勢,常見哭聲時高時低,伴有食欲不振、大便不調。
- 神氣怯弱:小兒心神未固,易受驚嚇而致氣機逆亂,多見猝然啼哭、睡眠易驚。
辨證論治
- 肝熱型拗哭
症見哭聲洪亮、目赤眵多、指纹青紫。治宜清肝瀉火,方選瀉青丸加減,酌加鉤藤、蟬蛻以熄風寧神。 - 心火型拗哭
特徵為見燈則止、煩躁不安、舌尖紅赤。可用導赤散佐以蓮子心、淡竹葉,清心火而安神志。 - 脾虛肝乘型
表現為啼哭無力、時作時止、面色萎黃。宜柴芍六君湯健脾抑肝,佐以佛手、香櫞疏肝和胃。
外治法舉要
- 推拿療法:清肝經、清心經各300次,揉小天心50次,有平肝熄風之效
- 燈火療法:於囟門、湧泉等穴施以適度燈火灸,取「同氣相求」之理調節陰陽
- 藥浴方:取鉤藤、菊花、合歡皮煎湯浴足,使藥性隨經脈上行安神
此症調護當順應小兒「稚陰稚陽」之體,避免粗暴止啼,貴在調和臟腑氣血,使陰平陽秘則啼哭自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