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黯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黯疔
黯疔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疔瘡之一,特指發於腋下,病灶堅硬如釘且色呈紫黑者。此病首載於清代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,歸因於「肝脾二經火毒」熾盛,鬱結於肌膚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黯疔與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密切相關。肝主疏泄,脾主運化,若長期鬱怒或過食辛辣厚味,易致肝脾兩經火毒內蘊,鬱而化熱,熱毒壅滯於腋下經絡(手厥陰心包經與足少陽膽經所過之處),氣血凝滯,發為疔瘡。其色紫黑者,乃毒盛血瘀之象。
臨床表現
黯疔初起如粟米狀,根深堅硬,形似釘頭,周圍肌膚繃急,色現紫黑,伴有以下特徵:
- 局部症狀:患處灼熱癢痛相兼,觸之痛劇,甚則潰膿。
- 全身症狀:身發寒熱,四肢拘急不舒,煩躁不安,噁心作嘔,若毒邪走竄,可牽引半身疼痛。
辨證治療
-
內治:
- 初起熱毒壅盛:急以清熱解毒、瀉火散結為主。可用《醫宗金鑑》所載 麥靈丹(含硃砂、雄黃等)或 蟾酥丸(含蟾酥、麝香等),取其辛香走竄、透毒外發之效,配合汗法使邪從表解。
- 腫痛化膿期:若火毒熾盛未消,可選 黃連解毒湯 合 五味消毒飲 加減,加強瀉火涼血之力。
- 肝脾鬱熱明顯:兼見口苦、脅痛者,可佐 龍膽瀉肝湯 清泄肝經濕熱。
-
外治:
- 初起可外敷 如意金黃散 或 玉露散,以清熱消腫;若膿成未潰,則以 烏金膏(由巴豆、硇砂等組成)點塗促其排膿。
古籍參考
《醫宗金鑑》強調,黯疔屬「毒邪深痼」,若延誤治療,恐致「毒氣內攻」,故需早期峻藥透發。此外,《瘍醫大全》亦指出,此症與「風熱相搏」有關,臨床可參酌祛風藥如防風、白芷以助疏透。
黯疔之辨治,重在明辨肝脾火毒與氣血瘀滯之輕重,結合局部與全身症狀,選方用藥方能切中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