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暗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暗癇
病證名。見於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,又稱「暗風」,屬於癇證的一種特殊表現。其特徵為患者每逢身處陰暗環境即易誘發發作,臨床可見突然僵臥、氣息紊亂、神識不清,伴隨手足顫動抽搐、喉中痰聲漉漉、口吐涎沫,甚或發出異常吼叫。發作時間長短不一,短則一二時辰,長可達半日或一日,發作後神志漸甦,行動言語如常,無明顯後遺症狀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小兒先天稟賦不足,氣血未充,肝陽偏旺,痰濕內蘊,復因陰暗環境觸動肝風,引動痰濁上蒙清竅,擾亂神明所致。中醫理論認為,「肝主驚風」,若肝陰不足,風陽內動,易與痰濁相搏,流竄經絡,上衝腦竅,故而發病。陰暗之地,屬「陰盛」,外陰引動內風,故為誘發之因。
證候特點
- 發作誘因:特定於陰暗環境(如昏暗房間、夜間無光處)觸發。
- 主症:突然意識喪失、肢體強直或抽掣、痰鳴漉漉、口吐白沫,發作時可伴異常叫聲。
- 發作規律:發作時間因人而異,醒後如常,反覆發作為其特點。
治療原則
本病治療當以「平肝息風、化痰開竅」為主,依證型加減:
- 肝風夾痰:宜用定癇丸(《醫學心悟》)加減,配伍天麻、鉤藤、膽南星等。
- 痰熱擾神:可選黃連溫膽湯合羚角鈎藤湯,清化痰熱、涼肝定驚。
- 氣血兩虛:發作後調理可用八珍湯補益氣血,佐以遠志、石菖蒲安神開竅。
與其他癇證鑑別
暗癇與一般癇證(如「陽癇」「陰癇」)不同,其發作與特定環境(陰暗)相關,病機更側重「肝風易動於陰境」,而陽癇多見於外感熱盛,陰癇則常見於虛寒體質。歷代醫家如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提及小兒「驚癇」多因體質怯弱,需從肝脾論治。
附註
古籍中對暗癇的記載,提示中醫對癇證的辨證細緻,重視環境與體質的互動。現代臨床可參考此類特異性誘因,結合辨證施治,進一步探討環境因素與內風痰濁的關聯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