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暗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暗痧

病名,屬痧證之一,分為兩類:一為病程緩慢或輕或重之痧證;二為婦女倒經痧。

一、痧證中之慢而輕者,或慢而重者

清代醫家郭志邃於《痧脹玉衡》中詳述此證,認為暗痧發作隱微,症狀多端而易與他病混淆。輕者表現為「心中悶悶不已,欲食不食,行坐如常」,然日久漸見憔悴,若不治恐成重症。重者症狀更為複雜,或似傷寒(頭痛發熱、心胸脹悶),或似瘧疾(寒熱往來),或似傷風(咳嗽煩悶),甚則頭面腫脹、目赤如火,或四肢紅腫、身重難以轉側。若誤服熱性飲食(如熱湯、熱酒),則病情驟重,可致昏迷、痰喘氣急,甚則狂亂。

治法須辨病位:在表者以刮痧外治;在中者刺絡放血;在裡者則依證選用內服方藥,如寶花散沉香郁金散蒺藜散等,需連續投藥至症狀緩解,再漸次調理。

二、婦女倒經痧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載述此證為經期適逢痧發,導致經血逆行,症見鼻衄、吐血、腹脹如鼓,臥床難動,然腹部不痛。此因痧毒阻滯經脈,氣血逆亂所致,屬暗痧之一類。

痧證機理探微
中醫認為,痧為「穢濁之邪」或「暑熱夾濕」內蘊,導致氣血壅滯、經絡不通。暗痧尤重於「隱伏為患」,病勢緩而深,易與他證相混,故需細察脈證。其治法核心在於「開鬱透邪」,或刮或放,務使痧毒外泄;內服藥則多選芳香化濁、行氣活血之品,如鬱金、沉香等,以疏暢氣機。

附方參考

  • 寶花散:主理氣化瘀,適用於痧毒內結。
  • 沉香郁金散:重在行氣解鬱,治痧脹悶逆。
  • 蒺藜散:疏風清熱,用於頭面腫脹之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