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暗乳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暗乳蛾

病名釋義
暗乳蛾,又稱「雞心蛾」,屬中醫喉科疾病之一,指喉中生出細小隱匿之乳蛾,其狀不易察覺,然疼痛劇烈。此病名首見於《喉科種福》,書中描述:「蛾生喉中,其痛倍常,醫不能見。」強調其病灶隱蔽而症狀明顯之特點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肺胃積熱內蘊,復感風熱外邪,邪毒循經上攻咽喉所致。肺主氣司呼吸,胃主受納腐熟,二者熱盛則熏灼咽喉;外感風熱之邪,與內熱相搏,聚結於喉,遂成乳蛾。病位雖在咽喉,實與肺、胃、肝、腎等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尤以肺胃熱壅為關鍵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症狀:咽喉深部疼痛,吞咽時加劇,或伴異物感,然外觀無明顯腫脹,需細察方能見細小乳蛾。
  2. 全身症狀:或見發熱、口乾、咳嗽痰黃、便秘尿赤等肺胃熱盛之象。
  3. 舌脈特徵:舌質紅,苔薄黃或黃膩,脈浮數或滑數。

鑑別診斷
需與「明乳蛾」(顯性乳蛾)區別:

  • 明乳蛾:喉核紅腫明顯,表面或有膿點,易於檢視。
  • 暗乳蛾:病灶隱蔽,疼痛劇烈而外徵不顯,需結合症狀與舌脈辨證。

治療原則
治以清熱解毒、疏風散邪為主,兼顧通腑瀉熱。

  1. 內服方藥
    • 主方:普濟消毒飲加減(黃芩、黃連、陳皮、甘草、玄參、柴胡、桔梗、連翹、板藍根、馬勃、牛蒡子、薄荷、殭蠶、升麻)。
    • 加減法
      • 熱毒熾盛者,加石膏、知母。
      • 便秘者,加大黃、芒硝。
      • 痰熱壅肺者,加瓜蔞、貝母。
  2. 外治法
    • 吹喉散(如冰硼散)局部噴敷,以清熱消腫。
    • 針刺少商、商陽穴放血,瀉熱解毒。

病機轉歸
若治療得當,熱清毒解,則咽喉疼痛漸消;若遷延失治,熱毒內陷,可化膿成癰,或耗傷陰液,轉為陰虛火旺之證,表現為咽喉乾痛、午後潮熱等。

相關文獻
除《喉科種福》外,《外科正宗》、《喉科指掌》等古籍亦論及乳蛾類疾病,雖未直接提及「暗乳蛾」之名,然對「喉蛾」「喉癰」之辨證,可為本病提供參考。

備註
暗乳蛾屬「乳蛾」之特殊表現,其辨證需結合局部與全身症狀,注重臟腑內熱與外邪互動關係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