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暗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暗經
暗經是中醫學中一項特殊的婦科生理現象,記載於清代醫家吳謙所編著的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要訣》中。該詞專指女性終生未見月經來潮,卻仍具備正常生育能力的特殊體質表現。
中醫理論基礎
暗經現象與中醫臟腑經絡學說密切相關:
- 腎氣充盈:中醫認為腎主生殖,暗經者往往先天腎氣充沛,陰陽調和,雖無月事表現,但經血轉化為生殖之精,直接濡養胞宮。
- 衝任調和:衝脈為血海,任脈主胞胎,此類女性衝任二脈氣血運行特殊,不需通過月經排泄即可完成新陳代謝。
- 天癸潛行:天癸為促進生殖功能的物質,暗經者天癸作用於內而不顯於外,形成「內濡不瀉」的生理特徵。
- 氣血化源:此類體質氣血生化不息,無需定期外泄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月事以時下」理論中的特殊變體。
古代醫家將此現象歸為「先天稟賦特異」,視為月經生理的一種變異表現,而非病理狀態。歷代醫案中偶見相關記載,多與家族遺傳特徵相關聯。
與其他月經異常的區別
暗經需與下列病症嚴格區分:
- 閉經:後天經閉者多伴隨消瘦、潮熱等虛損症狀,而暗經者形體康健。
- 並月:兩月一行經者週期仍可察見,暗經則完全無經血外排。
- 避年:一年一行經者尚有規律可循。
- 激經:妊娠後仍按月少量見血者實屬異常。
清代《沈氏女科輯要》特別指出:「暗經者,非病也,乃造化之殊。」強調此為生理變異,無需治療。現代中醫研究推測,此現象可能與子宮內膜特殊的吸收代謝機制相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