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暗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暗風

定義與源流

暗風係中醫病名,最早見於金元四大家之一劉完素所著《素問玄機原病式》。此病屬內風範疇,乃因臟腑陰陽失和、肝風內動所致,其發病隱匿,進展緩慢,患者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逐漸發病,故以"暗"為名。

病因病機

暗風之形成,主要與下列病理機制相關:

  1. 肝陽上亢:情志失調或勞倦過度,致肝陰虧損,陰不制陽,肝陽化風上擾清竅
  2. 痰濁中阻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與上亢之風陽相合,蒙蔽清陽
  3. 氣血虧虛:久病體弱或思慮過度,氣血生化不足,腦失所養
  4. 腎精不足:先天稟賦不足或房勞過度,腎精虧損,髓海空虛

臨床表現

暗風之典型症狀記載於歷代醫籍:

  • 《醫說》張杲記載:「頭眩眼黑,不辨東西。」
  • 《醫鈔類編·頭痛門》描述:「暗風,頭旋眼黑,昏眩倦怠,痰涎壅盛,骨節疼痛。」

具體症狀可歸納為:

  1. 眩暈:自覺天旋地轉,或頭重腳輕
  2. 視覺障礙:眼前發黑,視物模糊
  3. 全身症狀:倦怠乏力,精神不振
  4. 痰濕徵象:胸悶嘔惡,痰多黏稠
  5. 肢體不適:肌肉瞤動,關節疼痛

鑑別診斷

暗風需與以下病證相鑑別:

  1. 風痰眩暈:多屬急症,症見突發眩暈嘔吐,痰鳴有聲
  2. 肝火眩暈:伴面紅目赤,口苦易怒,脈弦數有力
  3. 中風先兆:多有一過性肢體麻木或言語不利
  4. 氣虛眩暈:勞累後加重,伴氣短懶言,脈虛弱

治療原則

治療暗風當以「平肝熄風,化痰清熱」為總則,依不同證型施治:

  1. 肝陽化風證

    • 治法:平肝潛陽,熄風定眩
    • 方藥:羚犀湯加減(羚羊角、犀角、鉤藤、石決明)
  2. 痰熱上擾證
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痰,和胃降逆
    • 方藥:黃連溫膽湯加減(半夏、陳皮、竹茹、黃芩)
  3. 陰虛陽亢證
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潛陽熄風
    • 方藥:知柏地黃湯加減(知母、黃柏、生地、竹茹、栝樓皮,去黃柏)

常用方劑解析

  1. 羚犀湯

    • 組成:羚羊角、犀角(現多用水牛角替代)、鉤藤、菊花
    • 功效:清熱涼肝,熄風止眩
    • 適用:肝陽亢盛,化風上擾之重證
  2. 知柏地黃湯加減方

    • 原方基礎去黃柏之過苦,加竹茹、栝樓皮、黃芩
    • 功效:滋陰清熱,化痰熄風
    • 適用:陰虛火旺兼挾痰熱者

相關理論延伸

暗風一症與《黃帝內經》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理論相呼應,體現中醫「內風」學說的臨床應用。元代朱丹溪進一步提出「無痰不作眩」,強調痰濁在眩暈發病中的重要性,為暗風的痰熱證型提供理論基礎。清代葉天士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中多見「陽化內風」案例,其治療思路對暗風的辨證施治具有指導意義。

暗風的現代理解可對應部分慢性腦供血不足、前庭功能障礙等疾病,但其病機解釋仍以中醫臟腑理論為核心,強調內在平衡失調所致的風動徵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