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暗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暗疔
病名
暗疔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,指發於人體隱蔽部位之腫毒,常見於腋下、陰囊等處。該病名首載於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二,後於《外科備要》中進一步描述其臨床特徵。
病因病機
暗疔多因熱毒內蘊,或濕熱下注,致使氣血壅滯,經絡受阻而成。其發病與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尤其與肝經濕熱關係密切。肝經循行於陰器,若濕熱鬱結於肝經,則易發於陰囊、睾丸等處;若熱毒熾盛,流竄於腋下,則見腋下腫硬。
臨床表現
未發病前,患者腋下突現堅硬腫塊,散漫無頭,繼而腫勢蔓延至陰囊,睾丸突起如筋頭狀。全身症狀可見惡寒發熱、筋脈拘急,局部腫處焮熱疼痛,觸之痛甚。因患處隱蔽,病勢易於內陷,故須謹慎辨治。
治療原則
暗疔屬實熱之證,治宜清熱解毒、消散腫毒。傳統強調不宜針刺,恐引邪內陷,可用汗法解表透邪,使毒邪外達。具體治法可參考疔瘡條,依據證型選用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等方劑加減,佐以活血散結之品,如牡丹皮、赤芍等。
鑑別診斷
暗疔須與一般癰疽、流注等病鑑別。其特點為發病隱蔽,腫硬無頭,且多伴寒熱交作,與普通疔瘡之紅腫高突、膿頭明顯者不同。若邪毒內陷,可致走黃(敗血症),故早期辨識尤為關鍵。
相關文獻
除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外,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亦論及類似證候,強調「毒隱深處,藥力難達」,故用藥當注重透達之力。後世醫家多結合局部辨證與經絡理論,豐富其治療手段。
(按:暗疔屬中醫外科急證,臨床須結合整體辨證施治,本文所述僅供學術參考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