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案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案扤

案扤(又稱案杌案玩)為古代中醫養生與治療術語,最早見於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。其名由「案」與「扤」二字組成:「案」通「按」,指按壓手法;「扤」音「wù」,有活動、搖動之意,唐代司馬貞於《史記索隱》註解:「扤,謂按摩而玩弄身體使調也」,意指透過按摩配合肢體活動以調和氣血、舒筋活絡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案扤屬傳統外治法範疇,結合導引按摩技術,其作用機制基於中醫經絡學說與氣血理論:

  1. 經絡調和:透過手法刺激腧穴或筋絡,疏通經氣,改善局部氣滯血瘀。
  2. 筋骨並治:按壓(案)以鬆解肌筋膜結,活動(扤)則牽引關節,助於恢復肢體功能,類同《黃帝內經》所述「按蹻」之術。
  3. 氣血流通:《靈樞·本藏》強調「血和則經脈流行」,案扤藉外力促進營衛運行,達「搖筋骨、動肢節」之效。

與相關技法的關聯

案扤常與以下手法並論,然細微差異可見:

  • 蹻引:側重導引拉伸,強調主動運動。
  • 按摩:泛指按揉捏拿等靜態手法。
  • 矯摩:專用於骨節錯位復位後的理筋手法。

歷史發展

漢代以前,案扤多為方士養生所用,後融入醫家治療體系。唐代《備急千金要方》記載以手法「引腰腳氣」,即承襲案扤之理;明清時期,手法進一步分科,然其核心「動靜結合」仍存於傷科推拿之中。

技術特點

案扤操作講究「剛柔相濟」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述:「手法者,誠正骨之首務」,其要領包含:

  1. 按壓深淺:依病症輕重調節力度,如皮肉病淺按、經筋病深透。
  2. 動搖幅度:針對關節受限程度,循序漸進增加活動範圍。

臨床應用

古代醫案中,案扤多用於肢體痹證、跌撲損傷及疲勞性疾患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「緩解轉筋」需「引蹻動搖」。現代中醫推拿中,類似手法可見於腰椎扳法或肩關節搖法的複合運用。

案扤體現中醫「形神共調」思想,其技術內涵至今仍影響手法醫學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