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按胸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按胸腹

按胸腹為中醫診斷學中之切診手法,屬「按診」範疇,乃醫者以手掌或手指觸按患者胸腹部位,探查其病變特性之方法。此術透過辨別部位、範圍、溫度、硬度及患者對按壓之反應(如喜按、拒按),以推斷病機,尤適用於「痞滿」、「痰飲積液」、「癥瘕積聚」等證候之診察。

理論依據

中醫認為,胸腹為五臟六腑之外廓,內藏心肺、肝膽、脾胃、腎與大腸等,其氣機升降、經絡循行皆與體表相應。《內經》云:「聖人診脈,必先度其形之肥瘦,調其氣之虛實。」按胸腹即透過體表觸察,推測內在氣血津液之盛衰與病理產物之積聚,如《醫宗金鑑》提及:「凡診胸腹,輕手循撫,自胸至腹,知皮膚之寒熱、脘腹之痞滿。」

檢查重點

  1. 部位與範圍

    • 心下(胃脘部):按之硬滿而痛,多屬「結胸」或「痞證」;柔軟無痛者,常為氣滯。
    • 脅肋:腫硬拒按或見痞塊,提示「肝鬱氣滯」或「瘀血內結」。
    • 腹部:臍周脹滿叩之如鼓,多為「氣脹」;按之如囊裹水、波動感者,屬「水臌」。
  2. 溫度與硬度

    • 灼熱喜涼:多屬實熱證,如「陽明腑實」。
    • 寒冷喜溫:多為虛寒證,如「脾陽不振」。
    • 堅硬如石:固定不移者,常為「癥積」(血瘀);時聚時散者,多屬「瘕聚」(氣滯)。
  3. 按壓反應

    • 喜按(按之舒緩):多屬虛證,如「中氣不足」之脘腹隱痛。
    • 拒按(觸痛劇烈):多為實證,如「熱結腸道」之腹痛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辨痰飲水濕:胸肋叩痛、按之有震水聲者,可見於「懸飲」(胸腔積液);腹滿按之不堅,為「痰飲」停聚。
  • 鑑別癥瘕:腹中結塊有形,推之不移屬「癥」(血分病);聚散無常為「瘕」(氣分病)。
  • 輔助脈診:如「真臟脈」見腹部板硬,多預後不良,與《難經》「外證內候相參」之理契合。

與西醫觸診之異同

西醫觸診側重臟器結構異常(如肝脾腫大),中醫按胸腹則兼涵「氣化」層面,如察「氣滯」、「水停」等無形之病機,並結合四診互參,體現「司外揣內」之特色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於《傷寒論》詳述「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,大陷胸湯主之」,即為按胸腹辨證之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