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按弦搓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按弦搓摩為小兒推拿傳統手法之一,主要作用於上肢部,具有調理氣機、疏通經絡、消痰化積及散結消痞之效。其操作方式因典籍記載略有差異,以下分述三種主要操作流程,並結合中醫理論闡釋其作用機理:


操作方法

  1. 《針灸大成》版
    先以拇指腹循小兒手掌八卦穴(掌面近腕橫紋處之圓形區域)施以運法(環形推運),待局部氣血溫煦後,沿前臂陽面自腕部向肘部搓摩,重點經過「三關」:

    • 風關(食指第一指節橫紋)
    • 氣關(第二指節橫紋)
    • 命關(第三指節橫紋)
      末以輕柔力道拿捏腕部並搖動,藉此通暢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,促進氣血上行。
  2. 《厘正按摩要術》版

    • 辨證施術
      左手固定小兒掌心向上,右手拇食指自腕背側「陽池穴」(三焦經原穴)始,沿三關(前臂橈側陽面)推至「曲池穴」(大腸經合穴),再逆向沿六腑(前臂尺側陰面)回推至「陰池穴」(疑為神門穴附近)。
      • 陽證(如發熱、面赤):三關處手法輕柔,六腑處力度加重,以清瀉陽熱。
      • 陰證(如虛寒、腹瀉):六腑輕推,三關重按,助溫補脾腎之陽。
    • 收勢:雙掌搓摩前臂後,左手固定肘部,右手握拇指做外旋搖動,以鬆解手太陰經筋。
  3. 《增圖考釋推拿法》版
    以雙拇指交替搓摩手背(對應手三陽經所過)及上臂外側(手陽明經循行區),力道均勻滲透,後緩慢搖動腕關節,此法側重於鬆解經筋結聚,改善痰濕阻滯之證。


中醫理論基礎

  • 經絡作用
    三關屬陽主升,六腑屬陰主降,透過搓摩調和陰陽氣機,符合《內經》「從陽引陰,從陰引陽」之則。曲池為大腸經合穴,配合陽池(三焦經原穴)可調節水液代謝,化解痰濕積滯。
  • 藏象聯繫
    小兒「肝常有餘,脾常不足」,此法通過刺激肺經(主氣)、脾經(主運化)相關區域,能健脾化痰,抑肝扶土,改善食積、咳喘等症。
  • 氣血流注
    搓法生熱,摩法散結,配合搖法鬆動關節,符合「動則通,通則不痛」之理,適用於痰核瘰癧或脘腹痞滿。

此手法組合體現中醫「推拿導引」與「經絡辨證」結合之特色,臨床運用需據體質調整力度與順序,方顯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