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按神經取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按神經取穴法
按神經取穴,為中醫針灸取穴方法之一,其理論基礎在於結合現代神經解剖學與傳統經絡學說,選擇與神經分佈相應的穴位進行治療。此法強調神經通路與經絡循行的關聯性,常選用鄰近神經幹、神經叢或脊神經對應區域的穴位,以調節氣血、疏通經絡,進而達到治療目的。
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,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,而神經系統則與經絡的功能密切相關。按神經取穴法的應用,體現了「經絡-神經相關」的觀點。例如,夾脊穴位於脊柱旁,與脊神經節段分佈相應,刺激這些穴位可直接影響相應神經節段支配的區域,調節臟腑功能與肢體活動。
常用穴位與神經對應關係
-
上肢病症
- 正中神經:內關穴(位於前臂掌側,腕橫紋上2寸,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)為正中神經通路上的要穴,常用於治療手指麻木、腕管綜合症等。
- 橈神經:曲池穴(屈肘時,肘橫紋橈側端凹陷處)鄰近橈神經分支,可治療肘臂疼痛、上肢癱瘓等。
- 臂叢神經:極泉穴(腋窩頂點,腋動脈搏動處)為臂叢神經主幹所在,適用於肩臂疼痛及上肢運動障礙。
-
下肢病症
- 腓總神經:陽陵泉穴(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)為腓總神經分佈區域,常用於小腿外側麻木、足下垂等症。
- 脛神經:委中穴(膕窩橫紋中點)鄰近脛神經,主治小腿後側疼痛、腰痛等。
- 坐骨神經與骶叢:環跳穴(股骨大轉子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/3處)為坐骨神經穿行處,可緩解坐骨神經痛及下肢痺證。
-
軀幹與頭面部
- 脊神經與夾脊穴:華佗夾脊穴(脊柱旁開0.5寸,每椎一對)對應各節段脊神經,廣泛應用於內臟疾病與脊柱相關病症。
- 三叉神經:下關穴(顴弓下緣凹陷處)與三叉神經分支相關,主治牙痛、面癱等頭面部疾患。
臨床應用特點
按神經取穴法注重「以痛為腧」,結合解剖定位,常於神經壓痛點或異常反應點施治。此法在治療痛證、麻木、肌肉萎縮等神經功能障礙時尤具優勢,並可與傳統經絡取穴相輔相成,強化療效。
中醫針灸學中,按神經取穴法融合了古今醫學智慧,既遵循經絡理論,又借鑒現代解剖學知識,展現中醫學兼容並蓄的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