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按摩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按摩師
按摩師為中醫傳統醫療技法之專業從業者,源遠流長,早見於隋唐官制。據《唐六典》所載,隋代太醫署設按摩師百人,位次按摩博士之下,負責教授學生及執行醫療實務;至唐代,按摩師編制縮減為四人,然其職能仍核心於技術傳承與臨床施術,體現中醫「手法治療」之系統性地位。
中醫視按摩為「導引按蹻」範疇,屬外治法之一,透過手法刺激經絡腧穴,調和氣血、疏通壅滯,以達「陰平陽秘」之效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按之則熱氣至,熱氣至則痛止」,闡明其機理在於激發經氣運行。按摩師手法多變,如推、拿、按、摩、揉、捏等,須精準掌握經脈走向與穴位特性,例如:以拇指按壓合谷穴可緩頭面疼痛,足三里按揉則能健脾和胃,手法輕重緩急皆須依辨證而定。
歷代醫家對按摩師之技藝要求嚴謹,除需熟稦《靈樞·經筋》所述肢體結構,亦需通曉陰陽五行理論,臨證時結合患者體質(如氣虛、濕熱等)調整手法。宋代《聖濟總錄》更詳載按摩適用於「風痹痿厥」等證,顯示其適應症之廣。今日按摩師雖非皆隸屬官署,然其術理仍承古創新,融合現代解剖學知識,於中醫傷科、養生保健等領域持續發揮作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