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按摩麻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按摩麻醉

按摩麻醉,又稱推拿麻醉,是中醫麻醉方法之一,屬於非藥物麻醉手段。其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經絡學說與氣血理論,通過特定手法刺激穴位與經絡,以達到鎮痛、放鬆肌肉及調整機體狀態的效果,進而減輕或消除手術或治療過程中的疼痛感。

中醫認為,疼痛的產生與經絡氣血運行不暢、臟腑功能失調有關。按摩麻醉通過推、拿、按、揉等手法作用於經絡穴位,可疏通經絡,調和氣血,使「氣至病所」,達到「通則不痛」的效應。臨床上,此技術常用於部分外科小手術、針灸輔助麻醉或傷科治療,如關節復位、拔牙等。

在操作上,按摩麻醉需選取與手術部位相關的經絡穴位,如合谷穴(手陽明大腸經)常用於頭面部手術的輔助鎮痛,而足三里穴(足陽明胃經)則可用於腹部不適的緩解。施術者需依據患者體質及病症特點,調整手法力度與刺激時間,以確保麻醉效果。

按摩麻醉的優勢在於避免藥物麻醉可能產生的副作用,如噁心、嘔吐或過敏反應,同時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,加速術後恢復。然而,其鎮痛效果因人而異,且對施術者的技術要求較高,需具備扎實的經絡理論基礎與熟練的手法技巧。

此技術展現了中醫「整體調節」與「自然療法」的特色,為現代麻醉學提供了一種傳統醫學的輔助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