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按摩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按摩科
按摩科為中醫學重要分支之一,起源甚早,自古即為官方醫學教育體系所重視。據《唐六典》記載,隋代太醫署已分設醫、按摩、咒禁三科,其中按摩科專職培養按摩師與按摩生,至唐代更趨完善,於太醫署內設「按摩博士」一職,官階從九品下,下轄按摩師、按摩工及按摩生,系統教授導引、按蹻之術,其職責明確為「掌教導引之法,以除疾損傷,折跌者正之」,涵蓋兩大範疇:一為通過手法調理氣血以治療內科疾病,二為正骨療傷,修復肢體損傷。
唐代按摩科之導引法,源於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,強調以柔軟關節、疏通經絡為要,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經絡不通,病生於不仁,治之以按摩醪藥」,透過按壓穴位、推拿筋結,調和營衛之氣,達到「通則不痛」之效。其正骨技術則結合解剖知識,運用拔伸、捺正等手法復位骨折脫臼,輔以藥熨、膏摩(如《千金方》記載之當歸膏)促進癒合,此即後世骨傷科之雛形。
至明代,醫政分科細化為十三科,按摩仍獨立為專科,顯見其臨床地位。此時按摩技術更趨細膩,發展出「按、摩、推、拿、揉、搓、掐、點」等八法,並依據陰陽虛實辨證施治,如虛證用輕緩補法、實證取重瀉手法。明代《小兒按摩經》更將按摩應用於兒科,形成獨特小兒推拿體系,透過刺激特定穴位(如脾經、肺經)調理小兒疳積、驚風等症。
按摩科之理論核心在於「氣血流通」與「筋骨並重」,手法需遵循經絡走向(如順經為補、逆經為瀉)與筋骨生理結構,而非僅止於肌表鬆解。如《醫宗金鑒》強調:「手法者,正骨之首務」,說明其兼具預防與治療雙重功能,此亦為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辨證論治」之體現。
(註:本文所述內容皆基於中醫古籍記載與理論體系,不涉及現代醫學觀點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