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疔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疔俞

經穴定位
疔俞為經穴名,首載於《針灸秘開》。其位於前臂屈側,取穴時以神門穴(腕橫紋尺側端)為基準,直上4寸,再向尺骨內側旁開0.3寸處。此穴屬手少陰心經所過區域,鄰近靈道、通里等穴,深層分布有尺神經及前臂內側皮神經分支。

主治功效
本穴專主「疔癰」之症。疔瘡為中醫外科急症,多因火毒蘊結、氣血壅滯所致,發病迅疾而兇險。疔俞穴能清心瀉火、解毒散結,尤擅治療顏面、手足部之疔瘡癰腫,兼可緩解熱毒上攻引起的局部紅腫熱痛。

刺灸方法
傳統以艾炷灸為主,取患側疔俞穴,施灸3-7壯。艾灸溫通之力可引火外泄,助排膿消腫。現代臨床亦可用毫針直刺0.5-1寸,得氣後行瀉法,或配合三稜針點刺出血,以增強瀉毒之效。

中醫理論闡釋
疔俞穴名中「疔」直指其主治,「俞」喻為氣血輸注之所。手少陰心經屬火,此穴近肘部「合穴」少海,能調心經氣血而瀉火毒。從經絡辨證而言,疔瘡多與心火亢盛、血分熱毒相關,故取心經穴位可標本兼治。

配伍應用

  1. 配身柱、靈臺(督脈穴)以通陽解毒,治疔毒走黃。
  2. 配合谷(手陽明原穴)、委中(血郄)加強清熱涼血之效。
  3. 局部紅腫甚者,可於疔瘡周圍施「圍刺法」,並艾灸疔俞以引邪外透。

補充說明
古籍《針灸秘開》強調此穴為「疔症奇穴」,後世醫家將其歸入心經旁支。其定位雖與正經腧穴不同,然臨床取效關鍵在於「以痛為腧」,觸診時多可於患側前臂內側尋得明顯壓痛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