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臂少陽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臂少陽脈為早期中醫經脈名稱,即後世所稱之手少陽三焦經,屬十二正經之一。其循行與病候記載最早見於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,為研究經絡學說演變的重要文獻依據。
一、經脈循行
據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所述,臂少陽脈起於中指末端,沿手臂外側(上骨下廉)上行,經肘部、上臂外側,最終抵達耳部。後世《靈樞·經脈》進一步完善其循行路線,補充其「貫肘上肩,入缺盆,布膻中,散絡心包」等分支,形成完整的體表-內屬聯繫,並與手厥陰心包經相表裡。
二、經脈特點
- 屬絡關係:屬三焦,絡心包,為「少陽相火」之經,主司氣化與水道通調。
- 循行特徵:行於上肢外側中線,於頭側部形成密集分支,與耳、目、咽喉等竅穴相通。
- 穴位分佈:後世發展出關衝、中渚、陽池、外關、支溝等23穴,多用於調暢氣機、清瀉相火。
三、主治病候
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記載其病候為「產聾(耳鳴耳聾)、頰痛」,後世醫籍擴展為:
- 外經病:偏頭痛、目赤腫痛、耳聾耳鳴、咽喉腫痛、肩臂外側痛。
- 內腑病:腹脹、水腫、小便不利,反映三焦氣化失司之證。
- 熱證:瘧病寒熱往來,體現少陽樞機不利之特徵。
四、診療應用
古代以灸法為主,如《足臂十一脈灸經》強調「皆灸臂少陽之脈」。後世發展出針刺、放血等多種治法,臨床常用其五輸穴(如井穴關衝)治療熱病,絡穴外關調和少陽氣機,郄穴會宗治急性疼痛。
此脈見證中醫經絡理論從簡樸向系統化的演進,其「耳-三焦」聯繫為耳針療法的古典依據,體現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治療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