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按肌群取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按肌群取穴
按肌群取穴為中醫針灸取穴法之一,其核心在於依據病變所涉及之肌肉或肌群,選取相應經絡穴位施治。此法尤重「經筋理論」與「局部循經」原則,透過調節特定肌群氣血,達到舒筋通絡、濡養筋肉之效。
理論基礎
- 經筋聯屬關係
中醫認為,十二經筋分佈與肌肉走向密切相关,《靈樞·經筋》強調「經筋所過,主治所及」,肌肉病變常反映所屬經筋氣血失和。如足陽明經筋循行於股四頭肌,故該肌萎縮多取胃經伏兔穴。 - 腧穴近治作用
《針灸甲乙經》指出「腧穴所在,主治所在」,肌群局部穴位能直接調控區域氣血。如臀肌癱瘓取環跳(足少陽膽經),因其正位於臀大肌處,可激發膽經陽氣濡養筋肌。 - 陰陽平衡調節
《素問》提出「陽主動,陰主靜」,肌群失用多與陽氣不達相關。取穴時常配合對側或表裡經穴,如股四頭肌無力加取脾經血海,從脾主肌肉論治。
臨床應用舉隅
- 上肢三角肌萎縮:取手陽明大腸經肩髃穴,因該經「上肩出髃骨」,兼配阿是穴以鬆解局部筋結。
- 腓腸肌痙攣:選足太陽膀胱經承山穴,配合委中(合穴)以疏解太陽經氣。
- 頸項肌群僵直:注重督脈風府與膽經風池,兼取天柱(膀胱經)以通調項背陽經。
操作特點
此取穴法強調「辨肌施治」,需結合觸診尋摸肌肉結節或凹陷處,如《醫宗金鑑》所言「以手捫之,自覺有異即是穴」。臨床常配合刺絡拔罐或溫針,針對肌肉頑痹者增強溫通之效。
按肌群取穴不僅體現中醫「形氣相求」的治療思想,更融合經絡診斷與現代解剖定位,為針灸治療肌系疾患的重要配伍法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