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按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按法

醫學定義與歷史淵源

按法乃中醫傳統手法之一,泛指以手指、手掌或特定關節部位,對人體經絡穴位施以垂直向下的壓抑之力。此法溯源甚早,《黃帝內經》中即有"按而止之"、"按而收之"的記載,足見其在古典醫籍中的地位。明代《醫學入門》明確詮釋:"按者,插也",道出其力透經皮的特性;而清代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闡述:"按者,謂以手往下抑之也",並強調其"通鬱閉之氣"的治療機理。

針灸學中的雙重意涵

在傳統針刺手法中,按法具有二重技術內涵:

其一指針體操作技法,又稱"插法",乃進針時將針體沿縱軸方向向下按入的動作。此技法講求力度勻稱,速度緩穩,仿若"春蠶食葉",務使患者不覺其苦。《針灸大成》載其要領為:"徐徐按之,毋令針驚",強調手法之輕緩細膩。

其二為輔助按壓手法,施術時以手指緊按穴位四周,或按壓針柄末端。《針灸問對》詳述其補法運用:"以手緊捻其針,按之如診脈之狀,毋得挪移",透過持續按壓激發經氣,配合呼吸調息,"令細細吹氣五口",以達"添助其氣"之效。此法在古代補瀉手法中佔重要地位,與提法形成陰陽對應關係。

推拿學中的技術分類

按法在推拿領域發展出豐富的操作體系,根據施力部位與手法特點可分為:

  1. 指按法:以拇指羅紋面或指端垂直施壓,適用於穴位點狀刺激。其技法要求"力貫指端,形鬆意緊",如《小兒推拿廣意》所述:"按而留之,無移其處"。
  2. 掌按法:全掌或掌根著力,多施於腰背等寬大部位。《推拿三字經》稱其"如硯磨墨",講求均勻沉穩的持續壓力。
  3. 肘按法:屈肘以尺骨鷹嘴突起部深壓,用於肌肉豐厚處,具"力透沉痾"之效,常見於傷科治療。
  4. 關節按法:以屈曲的指間關節突起(如握拳後之第一指間關節)施術,形成點狀強刺激,《一指定禪》謂之"骨按",適合深部經結疏通。

作用機理與臨床應用

中醫理論認為按法具有"通、調、補、瀉"四重效應:

  • 通經活絡:《靈樞》雲"按之則血氣散",通過機械壓力促進經氣流通,化解"鬱閉之氣"。臨床上對氣滯血瘀型痺證尤具良效。
  • 調和陰陽:輕按為補,重按為瀉;緩按溫陽,急按清熱。《按摩經》載其可"調衛和營",平衡臟腑機能。
  • 理筋整復:在骨傷領域,配合特定方向的按壓能矯正"筋出槽、骨錯縫",如《傷科匯纂》所述:"按以歸原,復其位也"。
  • 鎮靜止痛:通過閘門控制理論與內啡肽釋放機制,對各種痛證產生速效緩解。《厘正按摩要術》稱其能"止一身之痛"。

臨床應用廣泛,涵蓋內科之胃脘痛、失眠;婦科之痛經;兒科之疳積等多種病證。在經絡辨證指導下,常與揉法組成"按揉"複合手法,或與摩法形成"先按後摩"的治療序列。

操作要領與勁力特點

按法操作核心在於"持久、有力、均勻、柔和、深透"十字訣:

  1. 起勢:要求"懸腕垂肘",使力量源於足跟,經腰脊貫於指端,形成整勁。
  2. 蓄勁:如《太極推拿秘要》所云:"意注掌心,如鷹待兔",施術前須心神專注,勁力內斂。
  3. 發勁:分為"文按"與"武按"兩類:前者輕柔綿長,如"春日細雨";後者剛猛短促,似"金石墜地"。
  4. 收勢:講求"力斷意不斷",即便手法結束,仍保持"氣機連貫"的治療場域。

進階技法包括"呼吸按法"(隨患者呼吸節律加減力度)、"震顫按法"(在按壓基礎上施加高頻微顫)等變化手法,形成豐富的治療層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