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庵廬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庵廬 - 中醫史上早期的醫療隔離設施
歷史起源與定義
庵廬(音「安盧」)是中醫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醫療設施名詞,特指古代用於安置病人的簡易場所。此概念最早明確記載於《後漢書·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》,記載東漢將領皇甫規在徵討隴右時,因「軍中大疫」而設立庵廬,並「親入庵廬,巡視將士」,此舉被後世視為軍隊中建立隔離病室的最早實踐。
中醫理論背景
庵廬的設立與中醫「疫病隔離」思想密切相關。古代醫家如《黃帝內經》已提出「避其毒氣」的防疫概念,而庵廬正是這種理論的具體實踐。其設計符合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,通過獨立空間:
- 阻斷病氣傳播 - 隔離患者以「斷其傳染之途」
- 調整環境氣機 - 選擇通風良好場所,暗合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原則
- 集中醫療照護 - 便於實施艾灸、湯藥等團體治療
發展與演變
庵廬作為軍事醫療設施,其運作模式影響後世多種醫療機構:
- 隋唐時期的「疠人坊」 - 專門收治麻風病人的隔離機構
- 宋代的「安濟坊」 - 官辦隔離病院,配備專職醫護
- 明清的「痘疹房」 - 針對天花疫情的專門隔離場所
《外台秘要》等醫籍記載的「闢瘟法」中,仍可見庵廬「另設寢處」的核心思想。現代研究認為,庵廬體現的中醫「瘴氣學說」與環境醫學的早期探索,比西方隔離醫院(如中世紀的「拉撒路院」)的系統化更早。
中醫特色醫療方式
在古代庵廬中,會結合以下中醫治療手段:
- 熏蒸法 - 燃燒蒼朮、艾葉等藥物「熏其舍」以辟穢
- 湯藥集治 - 依《傷寒雜病論》原則,大量煎煮白虎湯、達原飲等協定方
- 刺絡放血 - 對熱症患者施行「瀉熱」療法
- 導引術 - 教導患者「五禽戲」等功法以助康復
這種「群防群治」模式,成為後來「養病坊」等公共醫療機構的雛形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特別指出,庵廬類設施需「擇爽塏之地」,顯示其選址重視地勢乾燥、陽光充足的中醫環境養生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