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安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安中

安中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指透過調理脾胃氣機,使之恢復和諧安穩狀態的治法。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,其氣機升降若失調,則易生脘腹脹滿、食慾不振、噯氣嘔逆等症。安中治法強調「和」為核心,針對不同病機,可細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和胃
    適用於胃氣不和所致之證,如胃脘痞悶、噯氣頻作、噁心嘔吐等。常用方劑如半夏瀉心湯,寒熱並調以和胃降逆;或香砂六君子湯,益氣健脾兼行氣和胃。
  2. 健脾
    針對脾虛運化無力,症見食少倦怠、大便溏泄、四肢乏力等。治法以補脾益氣為主,如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,佐以輕量理氣藥(如陳皮),避免呆補滯氣。
  3. 調和肝胃
    用於肝氣犯胃或肝脾不調,症見脅脹脘痛、噯氣吞酸、情緒波動時加劇等。常見方如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氣,或痛瀉要方(白朮、白芍、陳皮、防風)柔肝健脾。

機理探討
安中治法不僅著眼於局部症狀,更重視整體氣機之平衡。脾胃位居中焦,為氣血生化之源,其氣機升降若受阻(如濕困、氣滯、虛弱),可影響全身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:「脾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」故此治法常結合升降相因之理,如升脾陽(用升麻、柴胡)與降胃氣(用半夏、枳實)並舉。

延伸應用
部分安中方劑兼具化濕(如平胃散)、消食(如保和丸)或溫中(如理中丸)之功,臨床需依證候加減。此外,針灸取穴亦重中脘、足三里等調理脾胃之要穴,以針藥相輔強化療效。

安中治法體現中醫「治中焦以達四旁」之理念,透過調暢中樞氣機,促使五臟功能協調,為內科雜病調治之重要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