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安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安耶,乃經穴別名,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千金要方》,為足太陽膀胱經之僕參穴的異稱。此穴定位於足跟外側,當崑崙穴直下,跟骨外側赤白肉際凹陷處。其名「安耶」之義,或與古音轉譯相關,而「僕參」則喻其位置如僕從參隨於崑崙(主穴)之下。

從經絡理論而言,僕參穴屬膀胱經之要穴,與腎經相表裏。膀胱經主一身之陽氣,此穴得名「安耶」,或暗合其調和陰陽之效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主治「足跟痛不得著地」,實因該穴深部為跟腱附著處,凡足跟骨刺、跟腱炎等疾,針灸此穴可收活血通絡之功。

在穴性應用上,僕參配崑崙、太溪,可加強滋腎強骨之效;伍申脈、照海,則能調理陰蹻陽蹻,治癲癇晝發夜發之證。《外臺祕要》更指出此穴擅療「轉筋腳痿」,蓋因膀胱經「主筋所生病」,通過激發此穴陽氣,可緩解下肢筋脈拘急。

考歷代醫籍,此穴異名除安耶外,尚有「安邪」「安靨」等記述,皆因方言音轉所致。明代《針方六集》特別強調此穴「禁用灸法」,恐因跟部皮薄,火灼易傷筋膜。現代針刺多取直刺0.3-0.5寸,得氣為度,尤適合以毫針淺刺配合撚轉手法治療足跟頑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