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安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安邪,乃經穴別名,最早載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為足太陽膀胱經之要穴,亦稱「僕參」。此穴位居足跟外側,當外踝後下方,跟骨外側凹陷處,於崑崙穴直下,赤白肉際取之。

經絡定位與解剖

安邪隸屬足太陽膀胱經,與腎、膀胱等臟腑相應。其解剖位置在跟腱外側緣,分布有腓腸神經分支及腓動脈末梢,針刺時須避開血管神經。此穴為陽蹻脈所發之處,與下肢運動機能密切相關。

主治功能

  1. 足跟痹痛:主療足跟腫痛、骨刺及挫傷,常配崑崙、太谿等穴,通調足跟氣血。
  2. 腰尻不利:善治腰痛連及骶骨,與委中、腎俞同用,可舒筋活絡。
  3. 癲癇驚狂:古人載其能安神定志,蓋因膀胱經「從巔入絡腦」,與陽蹻共調陰陽。
  4. 腳氣痿弱:針對下肢無力或攣急,可配承山、飛揚以強健筋脈。

針刺與灸法

針刺直入0.3~0.5寸,局部酸脹感可傳至足底;灸法則宜用艾炷灸3~5壯,或艾條溫灸5~10分鐘。古籍《醫宗金鑒》提及此穴可「治足跟痛,灸之立效」。

古典文獻考證

《針灸甲乙經》言:「僕參,一名安邪,在跟骨下陷者中。」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闡述其「主足跟痛不得履地」。歷代醫家多認為此穴能調和足太陽與陽蹻之氣,對下肢疾患有特殊療效。

配伍運用

  • 配水泉、照海,專治足跟痛;
  • 配申脈、後谿,調理陽蹻所主之失眠與腰腿痛;
  • 灸安邪配絕骨,可強化跟骨退化之修復。

此穴名「安邪」,寓「安定外邪」之意,反映古人對其祛風邪、鎮疼痛功效之重視。後世針灸臨床中,多沿用「僕參」之名,然「安邪」之稱仍見於明清醫籍,足見其歷史淵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