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疔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疔翳

疔翳為中醫眼科病名,屬目翳之一,以黑睛(角膜)生白翳為主要特徵,病情險惡,若失治可致盲。此病首載於清代黃庭鏡《目經大成》卷二,描述其形如釘狀,直釘入睛,故名「疔翳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疔翳多因外感風熱毒邪,或肝膽火熾上攻於目,灼傷黑睛;亦可因陰虛火旺、氣血瘀滯所致。其病位在肝、膽、肺三經,邪毒凝聚,腐蝕睛珠,形成白翳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時,患者多見身熱憎寒、目赤澀痛,痛引眉棱及太陽穴,羞明流淚。檢視眼部,可見黑睛表面生有白色翳膜,形小如星點或釘狀。若未及時治療,白翳漸向深層浸潤(「直釘入內」),或向外擴散,致黑睛混濁如障,伴有赤脈纏繞(微細血管增生),視物昏朦,終至失明,難辨晝夜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熱壅盛型:翳膜初起,紅腫疼痛明顯,伴頭痛發熱,舌紅苔薄黃。
  2. 肝膽火熾型:白翳深陷,赤脈密布,眼痛劇烈,口苦咽乾,脈弦數。
  3. 陰虛夾瘀型:病情纏綿,翳障晦暗,眼乾澀,舌暗紅少苔。

治療原則

以清熱解毒、退翳明目為主,根據證型輔以疏風、瀉肝、養陰或化瘀。

  • 內治:選用《銀海精微》拔雲退翳湯加減,或龍膽瀉肝湯清瀉肝火;陰虛者合用滋陰降火湯。
  • 外治:傳統中藥熏洗(如黃連、菊花煎湯),或點眼藥(如八寶眼藥)。

古籍參考

《目經大成》強調疔翳「非比尋常雲膜」,需急治防變;《證治準繩·眼科》亦載「釘翳根深,毒入風輪」,提示其預後險惡。此病與現代醫學之「化膿性角膜炎」或「角膜潰瘍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治療著重整體辨證,調理臟腑以治本。
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診療須遵專業醫囑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