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安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安胎

安胎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指針對胎動不安或曾有滑胎(習慣性流產)史的孕婦,進行調理與治療,以穩固胎元、預防流產。此概念首見於唐代《經效產寶》,其治療原則可分為兩大方向:

  1. 母病及胎:若因母體氣血失調、臟腑功能異常(如脾虛、腎虧、肝鬱化火等)導致胎動不安,當以調治母體為主,母病癒則胎自安。
  2. 胎病及母:若因胎元不固(如衝任虧損、胎氣偏弱)引發母體不適(如腰痠、出血),則需直接安胎以固本,胎穩則母症自解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• 衝任二脈與胎元:衝為「血海」,任主「胞胎」,兩脈氣血充盈與否直接影響胎兒養育。若衝任虛損(常見於腎氣不足或多次生產者),易致胎漏(陰道出血)、胎動不安,需補腎固衝,常用方如《壽胎丸》(菟絲子、桑寄生、續斷、阿膠)。
  • 氣血調和:「胎賴血以養,氣以載」,氣虛(如倦怠乏力)或血熱(如心煩口乾)皆可擾動胎元。氣虛者宜益氣安胎,如《泰山磐石散》;血熱者需清熱養血,如《保陰煎》。
  • 辨證分型:臨床常見證型包括腎虛型(腰膝痠軟、脈沉弱)、氣血虛弱型(面色蒼白、舌淡)、血熱型(舌紅苔黃)及外傷瘀滯型(跌仆後腹痛),治法各異。

相關條目延伸

  • 胎動不安:妊娠期腰痠腹痛、胎元下墜感,或伴少量出血,屬流產先兆,需辨證施治。
  • 滑胎:連續三次以上自然流產,中醫多責之腎脾兩虛,強調孕前調理與孕後固胎並重。

中醫安胎強調「因人制宜」,結合體質與病因,運用內服藥、針灸(如艾灸至陰穴轉胎位)、食療(如糯米粥補脾)等法,以達「陰平陽秘,胎孕乃成」之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