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安眠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安眠穴
安眠穴為經外奇穴之一,其位置居於頭頸部,具體在翳風穴與風池穴連線之中點處。解剖層面,此穴位處胸鎖乳突肌肌腱中部,深層結構涉及頭夾肌,並鄰近枕動脈、靜脈之分佈區域。神經支配方面,此處有枕小神經及耳大神經分支穿行,為頭部氣血循行之要衝。
中醫理論與主治功效
中醫學認為,安眠穴具有寧心安神、疏導頭部氣機之效,其作用機制與以下經絡及臟腑相關:
- 調和陰陽:透過刺激此穴,可調節頭部陽經氣血,改善「陽不入陰」所致之失眠,尤其對心腎不交、肝陽上亢型不寐效果顯著。
- 鎮靜安神:此穴鄰近足少陽膽經與手少陽三焦經,能疏解少陽鬱火,緩解因情志不暢引發之煩躁、心悸。
- 通絡止痛:適用於氣血瘀滯或風邪上擾引起的偏頭痛、眩暈,尤其伴隨頸項僵硬者。
臨床應用上,安眠穴主治包括:
- 失眠(不寐):針對難以入睡、睡眠淺或多夢。
- 頭面疾患:如頭痛、眩暈、耳鳴。
- 精神情志問題:如焦慮、心悸,或輕度精神不振。
刺灸法
針刺時多採直刺,進針深度約1至1.5寸,以得氣為度,可配合捻轉提插手法強化效果。古典文獻亦記載可施以艾條溫灸,適用於虛寒性失眠。
配伍應用
- 配神門穴、三陰交:增強養心安神之功,適用於心脾兩虛之失眠。
- 配太衝穴、百會穴:平肝潛陽,改善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。
- 配風池穴、太陽穴:疏風通絡,緩解外感風邪之頭項強痛。
此穴為近代中醫臨床常用之經驗穴,結合傳統經絡理論與局部解剖特性,廣泛運用於神志病及頭頸部疾患之調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