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安濟坊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安濟坊:宋代官方醫療機構的歷史與中醫貢獻
安濟坊為宋代重要的官方醫療機構,起源於北宋元祐五年(公元1090年),由文學家兼政治家蘇軾於杭州任職期間創立。當時杭州爆發嚴重瘟疫,蘇軾為控制疫情,設立「病坊」,後亦稱「安樂坊」,專為貧病無依者提供醫療照護。其運作結合中醫理論與公共衛生措施,成為宋代應對流行病的重要設施。
官方接管與制度完善
崇寧二年(公元1103年),北宋朝廷正式接管「安樂坊」,並將其更名為「安濟坊」,納入國家醫療體系。此後,地方州縣亦廣泛設置此類機構,成為宋代社會救濟與醫療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中醫理論與實務結合
安濟坊的醫療模式深受中醫「治未病」與「整體觀」影響。根據《黃帝內經》的指導原則,安濟坊不僅治療疾病,更注重預防與調理。其運作涵蓋以下中醫特色:
- 辨證論治的實施:醫師結合四診(望、聞、問、切)診斷病情,並根據個體差異施用湯藥、針灸或艾灸。
- 藥材管理與方劑運用:坊內儲備常用中藥,如桂枝、麻黃、人參等,並依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等官方醫書調配成藥。
- 隔離與養生觀念:為防止疫病擴散,安濟坊劃分病區,體現中醫「避其毒氣」的防疫思想(《素問·刺法論》)。
社會醫療的典範
安濟坊的設立,反映宋代政府將中醫理論應用於公共醫療的實踐,並為後世官辦醫院的發展奠定基礎。其結合慈善與醫學的運作模式,亦體現中醫「醫乃仁術」的核心精神。
在歷史脈絡中,安濟坊不僅是醫療機構,更是中醫知識傳承與社會救濟的具體實踐,對研究中國醫學史與公共衛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