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疔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疔苗
證名:為疔瘡走黃之先兆證候,屬中醫外科急症範疇。此證首載於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卷七十二,為疔毒內攻、邪勢熾盛之早期表現。
病機與臨床特徵:
疔苗多發於疔瘡走黃(即疔毒擴散)之際,因火毒熾盛,沿經絡內竄所致。其典型徵象為:在患處附近或所屬經絡循行路線上,可觸及一根細硬如芒刺之物,直豎皮內,按之堅韌,此即疔苗。此為毒邪聚結、欲發未發之象,亦為經絡氣血壅滯之標誌。
診斷意義:
疔苗之出現,提示疔毒未完全外透,反有內攻之勢,若不及時處理,恐致毒邪入血、攻心犯腦,轉為走黃重證。故中醫視疔苗為險候先兆,需緊急干預。
治法:
- 刺血泄毒:以三棱針或毫針於疔苗頂端速刺,擠出惡血,務使毒邪外泄。此法可疏通經絡壅滯,截斷毒邪內傳之路。
- 艾灸托毒:刺後即以艾炷灸患處,藉灸火溫通之力,助餘毒外透。灸時以局部紅暈為度,不可過灼。
- 內服清解:配合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等方,清熱涼血、解毒散結,以內外合治。
理論依據:
此治法契合「菀陳則除之」的針灸原則,亦符合《內經》「火郁發之」之理。透過刺絡與艾灸,既泄血分實熱,又振奮陽氣以托毒外出,為中醫「既病防變」思想之體現。
與現代醫學關聯:
疔苗之現象,或與現代醫學所稱的淋巴管炎(紅線徵)有部分相似,然中醫更強調經絡辨證與整體毒邪動態,治療上亦注重調動機體抗病能力,非僅針對局部感染。
附註:
疔苗辨識需結合整體脈證,若見高熱神昏、疔瘡陷黑等,已屬走黃危候,當綜合救治。本文所述治法,乃針對疔苗初現之截斷療法,臨床運用需詳辨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