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礙氣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礙氣嗽
礙氣嗽為中醫病名,指因瘀血阻滯氣道(呼吸道),導致肺氣宣降失常而引發的咳嗽。此症首載於《不居集》卷十五,謂:「礙氣嗽者,血礙氣作嗽也。」強調瘀血內阻、氣機不暢為其核心病機,屬「瘀血咳嗽」範疇之一。
病因病機
此症多因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,或跌撲損傷、久病入絡,致使血行不暢,瘀血內停,阻於肺絡。瘀血既成,則氣道受阻,肺失宣肅,發為咳嗽。其特點為咳嗽日久難癒,或兼見胸悶刺痛、痰中帶血、面色晦暗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、脈澀等瘀血內阻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活血祛瘀、通絡止咳」為主,重在疏通氣道瘀阻,恢復肺氣宣降。
- 代表用藥:常選桃仁破血行瘀、大黃逐瘀通絡、杏仁降氣止咳、薑汁溫散瘀滯。
- 配伍思路:桃仁配大黃(如《傷寒論》桃核承氣湯法)可蕩滌瘀熱;杏仁宣肺氣,助瘀化而咳止;薑汁辛溫,既能佐制大黃寒性,又可溫通血脈。
- 加減法:若兼氣虛,加黃耆、黨參;痰多者佐以半夏、陳皮;胸痛甚者配伍延胡索、丹參。
鑑別診斷
需與其他咳嗽類型區分:
- 風寒咳嗽:多因外感風寒,痰白清稀,伴惡寒發熱,治宜疏風散寒。
- 痰濕咳嗽:痰多黏膩、胸脘痞悶,治當健脾化痰。
- 陰虛咳嗽:乾咳少痰、舌紅少苔,治宜滋陰潤肺。
礙氣嗽之關鍵在於「瘀」,故活血化瘀為其獨特治法,臨證須細辨舌脈,不可見咳止咳。歷代醫家亦強調「久咳入絡」,若咳嗽遷延,常需考慮瘀血為患,活用通絡之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