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礙肩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礙肩生

礙肩生,為中醫婦科難產病名之一,首見於清代醫家周紀常所著《婦科輯要》卷五。其記載:「兒已露頂,因臍帶攀肩而不能下者,名礙肩生。」意指產婦分娩時,胎兒頭部已顯露於產道,卻因臍帶纏繞肩部,阻礙胎身順利娩出,此狀況與現代醫學所述之「臍帶絆肩」相似,屬「礙產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認為,礙肩生多與孕婦氣血失調、胎位不正或臍帶過長有關。分娩時,胎兒需賴母體氣血推動,若氣血虛弱,則產力不足,易使胎兒轉動失常,致臍帶繞肩;或因胞宮內胎兒活動過甚,臍帶纏繞肢體,形成阻礙。此外,先天稟賦所致臍帶過長,亦可能增加纏繞風險。

臨床表現
產程中,胎頭已至產門卻遲滯不下,伴隨產婦氣滯血瘀之象,如腹痛加劇、產道緊澀。若久產不下,恐耗傷氣血,甚則引發胞衣不下或產後暈厥等變證。

古籍相關論述
礙肩生歸類於「礙產」,即分娩受阻之統稱。明代《萬氏婦人科》提及礙產多因「兒轉胞未順」,致肢體或臍帶障礙產道;清代《醫宗金鑒‧婦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辨析,礙產涵蓋坐臀、盤腸、仰頂等多類難產,而礙肩生特指臍帶纏肩之證。

中醫治療思路
傳統處置注重手法助產,如穩婆以輕巧之技撥開纏繞之臍帶,或調整胎體方位。用藥上,可輔以活血化瘀、滑利產道之方劑,如「濟生湯」加減,然須辨明虛實,避免攻伐過度。此症亦強調產前調養,孕期可透過針灸或藥膳調和氣血,減少胎位異常之機。

礙肩生體現中醫對難產的細緻觀察,其診治結合氣血理論與實務經驗,為古代產科重要論述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