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礙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礙產

礙產,又稱礙肩生絞臍背包生坐礙凝產,為中醫婦科學中描述難產的專有病名,主要指分娩過程中,因臍帶纏繞胎兒頸部或絆阻肩部,導致胎兒無法順利娩出之病症。此症屬臍帶脫垂類分娩併發症,多發於胎位已正、產道順暢,卻因臍帶牽絆而受阻的情況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礙產的發生與氣血運行不暢胎兒轉動異常密切相關。妊娠期間,若母體氣血虛弱,或產時用力不當,可能導致胎兒轉動失序,臍帶隨之纏繞肢體。此外,胞宮收縮失調,亦可能使臍帶受壓,形成絆阻。

臨床表現

礙產的特徵為產婦已見胎頭露出,然因臍帶纏繞肩頸,胎兒軀幹受困,無法進一步娩出。此時產婦雖努力,然胎兒下降停滯,若久延不解,恐致氣血耗損,甚或危及母子。

傳統處理方法

古代醫家對礙產早有論述,如宋代楊子建《十產論》詳載其治法:

  1. 調整體位:令產婦仰臥,放鬆產道。
  2. 手法復位:穩婆以中指輕按胎兒肩部,緩推向上,解開臍帶纏繞,再導正胎位。
  3. 順勢助產:待胎體復位後,囑產婦配合用力,促使胎兒順利娩出。

此法強調手法輕柔時機準確,以避免損傷母體及胎兒。

與現代醫學的關聯

礙產對應西醫學之「臍帶繞頸」或「臍帶絆肩」,為常見的產科緊急狀況。中醫古籍所述之手法復位原則,與現代產科中「臍帶解繞術」概念相通,均致力於解除臍帶壓迫,恢復分娩進程。

礙產的記載體現中醫對難產的細緻觀察與處置智慧,結合氣血理論與實務經驗,為古代產科重要貢獻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