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嗌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嗌腫

概念溯源

嗌腫為中醫病證名,指咽喉部位腫脹疼痛的病症,最早見於馬王堆漢墓出土的《五十二病方》及《陰陽十一脈灸經》等先秦醫籍。《素問·厥論》載:「手陽明少陽厥逆,發喉痺,嗌腫,痙」,明確指出其與經脈厥逆的病理關係。

"嗌"在古醫籍中多特指咽喉要道,《說文解字》注:「嗌,咽也」,與現代解剖學中的咽部概念相近,但中醫更強調其作為經絡交會之处的特殊性。

病因病機

外邪侵襲

風熱之邪挾火毒上攻咽喉最為常見,正如《瘍科心得集》所述:「咽喉為肺胃之門戶,風熱客之,則腫而閉」。六淫之中,以風、熱、燥三邪最易致嗌腫,且多相兼為患。

經氣厥逆

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少陽三焦經氣機逆亂,導致氣血壅滯於咽喉。《靈樞·經脈》指出大腸經「是主津液所生病者……喉痺」,三焦經「是主氣所生病者……喉痺」,兩經厥逆則津氣失調、火毒結聚。

臟腑鬱熱

  1. 肺胃熾熱:肺熱上熏,胃火循經上炎,常見於嗜食辛辣炙煿者。
  2. 肝膽火旺:足厥陰肝經「循喉嚨之後」,情志鬱結化火可致咽喉腫痛。
  3. 少陰虛火: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,多見於久病不愈者。

辨證分型

實證類

  1. 風熱犯咽證

    • 特徵:咽喉紅腫疼痛初起,伴惡風發熱。
    • 舌脈:舌邊尖紅,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2. 肺胃熱盛證

    • 特徵:咽喉劇痛,吞嚥困難,口渴引飲。
    • 舌脈:舌紅苔黃厚,脈洪大。
  3. 火毒壅滯證

    • 特徵:咽喉焮紅腫脹,甚則化膿潰爛。
    • 舌脈:舌絳苔黃燥,脈滑數。

虛證類

  1. 陰虛火旺證

    • 特徵:咽喉微腫乾痛,午後加重。
    • 舌脈: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  2. 氣虛陽浮證

    • 特徵:咽喉腫痛反覆,遇勞加重。
    • 舌脈:舌淡胖有齒痕,脈虛大。

治療原則

內治法

  1. 清熱解毒法

    • 代表方劑:普濟消毒飲、清咽利膈湯
    • 常用藥:連翹、牛蒡子、黃芩、梔子
  2. 疏風解表法

    • 代表方劑:銀翹散、桑菊飲
    • 常用藥:薄荷、荊芥、桔梗
  3. 引火歸元法

    • 代表方劑:知柏地黃丸、引火湯
    • 常用藥:肉桂(少量)、熟地、五味子

外治法

  1. 吹藥療法

    • 冰硼散:適用於熱毒熾盛型
    • 錫類散:適用於已潰爛者
  2. 含漱療法

    • 金銀花露漱口:清熱解毒
    • 淡鹽水含漱:引熱下行

經絡辨治

  1. 陽明經證

    • 取穴:合谷、曲池、商陽
    • 刺法:瀉法
  2. 少陽經證

    • 取穴:外關、支溝、關沖
    • 刺法:透天涼手法
  3. 少陰經證

    • 取穴:照海、太谿、湧泉
    • 刺法:平補平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