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嗌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嗌燥

病證名,指咽喉乾燥不適之症,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。其病因病機可分虛實兩類,臨床辨證需區分陰虛與火熾之別,治療原則各異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肺腎陰虛,咽喉失養

    • 因久病耗傷、勞倦過度,或房事不節,導致肺腎陰液虧虛。肺主宣發肅降,其經脈上循咽喉;腎為水火之宅,陰精上承以濡潤喉竅。陰虛則津液不能上達,咽喉失於濡養,故見乾燥不適,或伴輕微灼痛、聲嘶。此類多見於中老年或長期熬夜者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2. 肺胃火熾,熏灼咽喉

    • 因過食辛辣厚味,或外感熱邪內傳,致肺胃熱盛,火性上炎,燔燎咽喉。此類屬實火,症見咽喉乾燥灼痛、渴喜冷飲,或兼咳嗽痰黃、口臭便結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
治療方藥

  • 肺腎陰虛:宜滋補肺腎之陰,潤燥利咽。

    • 主方:六味地黃湯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牡丹皮、茯苓)合養陰清肺湯(生地、麥冬、玄參、貝母、白芍、薄荷、甘草)加減。
    • 加減:若陰虛火旺明顯,可加知母、黃柏;咽喉乾甚者,加天花粉、石斛以增液潤燥。
  • 肺胃火熾:宜清瀉肺胃實火,解毒利咽。

    • 主方: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加減,或清胃散(升麻、黃連、當歸、生地、牡丹皮)合瀉白散(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粳米、甘草)。
    • 加減:熱毒熾盛者,加金銀花、連翹;便秘者加大黃以通腑泄熱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嗌幹:與嗌燥症狀相似,但嗌幹偏重於陰虛津虧,而嗌燥可涵蓋虛實兩端。古籍中兩者常互參,然嗌燥更強調「燥象」,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嗌燥」時,多與經氣失調相關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嗌燥一證,體現中醫「咽喉為肺胃之門戶」的觀點。肺屬金,腎屬水,金水相生,故陰虛常肺腎同調;而胃經循行過咽喉,故實火多責之肺胃。治療時需結合整體辨證,如《景岳全書》強調「虛火宜滋,實火宜瀉」,不可混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