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嗌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嗌痛
嗌痛,為中醫證名,指咽喉部位之疼痛。《靈樞·經脈》記載:「小腸手太陽之脈,是動則嗌痛、頷腫。」指出嗌痛可與經絡氣血運行失調相關。此症於《馬王堆漢墓醫書·陰陽十一脈灸經》中亦稱為「嗌中痛」,顯示其診斷歷史悠久。
明代醫家孫一奎於《赤水玄珠·咽喉門》中釋「嗌」為咽之低處,並區分咽喉痛與喉痺之異。其曰:「喉痺者,必兼咽嗌痛;然咽嗌痛者,未必皆喉痺。」說明嗌痛可單獨出現,或伴隨他症,病因多端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嗌痛之成因,常見以下幾類:
- 外感風熱或風寒:風熱侵襲,多見咽喉紅腫熱痛,伴發熱、頭痛;風寒客咽,則痛而微腫,惡寒無汗,屬表證。
- 肺胃熱盛:過食辛辣或熱邪內蘊,循經上攻咽喉,症見劇痛、口渴、便秘,舌紅苔黃,屬裏熱實證。
- 陰虛火炎:腎陰不足,虛火上灼咽喉,痛感隱隱,口乾咽燥,夜間明顯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經絡氣滯:如手太陽小腸經氣機不暢,可致嗌痛連及頷下,或伴有肩臂不舒。
治法與用藥
中醫治療嗌痛,需分虛實寒熱:
- 疏風清熱:選用銀翹散、桑菊飲,外感風熱者宜之。
- 清泄肺胃:黃連解毒湯、涼膈散適用於肺胃熱盛者。
- 滋陰降火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