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嗌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嗌塞

嗌塞,為中醫病證名,指咽喉阻塞,導致呼吸、吞嚥不利之證。該名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,屬中醫喉科常見病證之一。其病位在咽喉,與肺、胃、肝、脾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多因氣機不暢、痰瘀阻滯或熱毒內蘊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嗌塞之成因,中醫認為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肺胃積熱:肺主氣司呼吸,胃為陽明之腑,若肺胃熱盛,火毒上攻咽喉,可致氣道壅塞,咽喉腫痛,呼吸不利。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言:「咽喉之病,多屬肺胃火盛。」
  2. 痰涎壅塞:脾為生痰之源,若脾虛濕盛,痰濕內生,上阻咽喉,則致氣道不暢,甚則痰鳴喘促。《丹溪心法》提及:「痰氣窒塞,咽喉不利。」
  3. 肝鬱氣滯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亦可上逆咽喉,導致咽部梗阻感,如梅核氣(即「咽中如有炙臠」),此類病證常見於鬱證患者。
  4. 外感邪毒:風熱或風寒之邪外襲,鬱而化火,蘊結咽喉,可致氣道閉阻,甚則腫脹疼痛。

辨證論治

嗌塞之治療,當依其病因病機,辨明虛實寒熱,分型施治:

  1. 肺胃熱盛型

    • 證候表現:咽喉紅腫灼痛,吞嚥困難,伴有口渴、口臭、便秘、苔黃膩、脈洪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泄肺胃,解毒利咽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涼膈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、黃連解毒湯(《外臺秘要》)加減。
  2. 痰濕阻滯型

    • 證候表現:咽喉阻塞感明顯,痰多黏稠,胸悶氣促,舌苔白膩,脈滑。
    • 治法:化痰祛濕,理氣開鬱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半夏厚朴湯(《金匱要略》)、二陳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合三子養親湯(《韓氏醫通》)。
  3. 肝鬱氣滯型

    • 證候表現:咽喉異物感,吞之不下,吐之不出,情志不舒時加重,舌淡紅,苔薄白,脈弦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解鬱,理氣化痰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柴胡疏肝散(《景岳全書》)合半夏厚朴湯。
  4. 風熱犯肺型

    • 證候表現:咽喉腫痛,伴發熱惡風,咳嗽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宣肺利咽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銀翹散(《溫病條辨》)或桑菊飲(《溫病條辨》)加減。

外治法及緊急處理

若嗌塞嚴重,氣道閉阻,危及生命,中醫古籍亦記載緊急救治之法,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急刺少商出血,或砭患處。」而現代醫學於危急時可施以氣管切開術,以通暢氣道。

歷代醫家論述

  • 《靈樞·經脈》指出:「膽足少陽之脈……是動則病口苦,嗌乾。」提示嗌塞可能與少陽經氣機不暢有關。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·咽喉病諸候》云:「咽喉者,脾胃之候,若臟熱則咽腫,氣塞不通。」強調脾胃熱盛與咽喉阻塞之關係。
  • 《醫學綱目》進一步論述:「嗌塞者,乃三陽經結熱,上壅咽喉所致。」說明三陽經熱盛亦為其病因之一。

綜上所述,嗌塞之證,病因複雜,涉及多臟腑功能失調及外邪侵襲,治療當審因辨證,或清熱解毒,或化痰開結,或疏肝解鬱,使氣機通暢,則咽喉自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