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嗌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嗌乳

嗌乳,見載於清代醫家陳復正所著之《幼幼集成》,屬中醫兒科病證名,又稱「傷乳吐」。此症多發於嬰幼兒時期,主因乳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常所致。

病因病機
嬰兒脾胃嬌弱,若哺乳過量,或乳質寒溫不調,或哺乳後未予拍嗝,皆易使乳食停滯胃脘,胃氣上逆而成嗌乳。中醫認為「胃主受納,脾主運化」,乳食積滯則中焦氣機受阻,升降失司,故見嘔吐乳塊,或伴口氣酸腐、脘腹脹滿等症。

臨床表現
嗌乳多以吐乳為主證,吐出物多為未消化之乳凝塊,氣味酸餿。若兼脾胃虛寒,可見吐乳清稀、面色蒼白;若夾胃熱,則見吐物黏稠、口唇紅赤。《幼幼集成》指出,此症須與「呃乳」(哺乳後少量溢乳,無礙健康)相鑒別。

治法與方藥
中醫以調和脾胃、消乳導滯為治則。若屬乳食積滯,可用消乳丸(香附、神麴、麥芽、陳皮、砂仁、甘草)加減;若脾胃虛弱,則選六君子湯健脾和胃;若兼寒象,佐以生薑、丁香溫中止嘔。外治法如推拿(清补脾经、揉板门等)亦常配合使用。

古籍考證
《幼幼集成》歸嗌乳為「吐證」範疇,強調「節乳為上,藥治次之」,反映古醫家對小兒調護之重視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鑒·幼科心法》進一步區分傷乳吐與其他嘔吐,指出其病機「在胃不在膈」,治法當以消導為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