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嗌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嗌疽,為中醫喉科疾患之一,亦稱「走馬喉痺」,屬急危重症範疇。《羅氏會約醫鏡》卷七明載其名,謂其發病急速,勢若奔馬,故以「走馬」為喻。此證歸屬「喉痺」門類,然病機凶險,有別於尋常喉症。

病機探微
嗌疽之成,多因肺胃積熱化毒,熏蒸咽喉而成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熱勝則腫」,火毒熾盛,上攻咽喉,致局部氣血壅滯,血肉腐敗為疽。其勢迅猛者,蓋因少陽相火挾風熱上衝,或陽明腑實不通,毒無出路,反逆於上。若患者素體陰虛,虛火與實毒相搏,更易潰爛成瘍。

證候特點
初始咽喉腫痛劇烈,吞咽困難,甚則湯水難入。繼而喉間焮紅灼熱,腫勢速擴,可見喉關一側或雙側突起如菌,表面色紫暗,觸之硬痛。毒盛者,潰處流腐臭膿血,伴高熱煩渴、呼吸急促。舌質紅絳,苔黃燥或焦黑,脈洪數或弦急。若見神昏譫語,乃毒陷心包之兆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火熾盛型:喉腫暴起,疼痛放射至耳,伴寒熱頭痛,脈浮數。此為外感風熱引動內火。
  2. 肺胃熱毒型:咽喉腐爛,口臭噴人,便秘溲赤,脈沉實。屬陽明腑實與太陰鬱熱交蒸。
  3. 陰虛火炎型:喉疽日久不斂,潰面晦暗,低熱盜汗,脈細數。乃腎陰虧虛,龍雷之火上燔。

古籍佐證
《瘍醫大全》論及:「喉癰失治,熱毒內陷,則成喉疽。」指出癰疽轉化之機。《外科正宗》更警示:「喉疽五日可治,七日難醫」,強調其病程凶險,貴在早辨。

此證須與「喉癰」、「乳蛾」鑑別:喉癰膿成有限,疼痛有定處;乳蛾雖腫,多限於喉核。唯嗌疽毒勢瀰漫,最易阻塞氣道,古稱「鎖喉風」者,即此類危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