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疔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疔疽

疔疽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癰疽範疇,其特徵為局部焮腫堅硬,形似疔瘡,狀若無頭之疽,故名。此症首載於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三,多發於鼻下及兩腮等處,因火毒熾盛,蘊結肌膚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疔疽多因飲食不節,過食辛熱厚味,致使脾胃積熱,火毒內蘊;或外感風熱邪毒,鬱於肌腠,氣血壅滯,化熱成毒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火毒結聚」,熱盛肉腐,血瘀絡阻,故發為腫硬疼痛之症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患處焮紅腫脹,根盤緊束,堅硬如釘,疼痛劇烈,觸之痛甚,且固定不移。若火毒熾盛,可伴見全身症狀,如惡寒發熱、口噤不開、煩躁不安,甚則譫語神昏。若邪毒內陷,攻心擾神,則易現危候,如嘔吐、肢冷、脈沉伏等,此屬「疔毒走黃」之兆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散瘀為主,忌用刀針妄破,以免毒邪擴散。

  1. 內治
    • 初起:宜清熱解毒,方用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)合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。
    • 熱毒熾盛:加減犀角地黃湯(水牛角、生地黃、赤芍、牡丹皮)以涼血解毒。
    • 神昏譫語:配合安宮牛黃丸紫雪丹以開竅醒神。
  2. 外治
    • 初起可敷金黃散玉露散以清熱消腫。
    • 若膿成未潰,可用拔毒膏促其局限;潰後以九一丹提膿去腐,繼用生肌散收口。

古籍論述

《外科證治準繩》指出,疔疽「形如丁蓋,根深毒猛」,強調其病勢兇險,需辨明虛實,不可輕忽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闡述,此症「毒邪易陷」,若誤治或延誤,恐致「走黃」之變,故用藥當以「瀉火解毒」為先。

疔疽之辨治,重在把握火毒之勢,及時清解,兼顧護心防陷,方能化險為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