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按摩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按摩法

按摩法為中醫正骨八法之一,起源悠久,最早可追溯至《黃帝內經》中的《素問·血氣形志》,其記載:「經絡不通,病生於不仁,治之以按摩。」說明按摩具有疏通經絡、活血化瘀之效。此後,歷代醫家如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詳述其運用,指出按摩不僅能改善局部氣血運行,亦可調理臟腑功能,達到治療與養生兼顧之目的。

定義與基本手法

按摩法分為「按」、「摩」兩種基本手法,兩者既可單獨施術,亦可聯合運用。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載:「按者,謂以手往下抑之也;摩者,謂徐徐揉摩之也。」具體而言:

  • 按法:以指、掌或肘部垂直施加壓力於患處或經絡穴位,力道由輕漸重,停留片刻後緩慢放鬆。按法能深透筋骨,行氣活血,適用於局部氣滯血瘀、筋肉僵硬之證。
  • 摩法:以手掌或指腹緊貼皮膚,做輕柔環形摩擦,強調力道均勻、節奏緩和。摩法偏重於溫通經脈,散寒消腫,多用於淺層軟組織損傷或氣血運行不暢所致之麻痺不仁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按摩法之療效,建基於中醫「經絡學說」與「氣血理論」。經絡為氣血運行之通道,若受外力損傷或內邪阻滯,則氣血不通,「不通則痛」。按摩通過外力作用,可:

  1. 疏通經絡:直接刺激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,調節經氣流注,尤擅改善陽明經、太陽經循行部位之病變。
  2. 行氣活血:促進局部血液循環,消散瘀血,《靈樞·本臟》云:「血和則經脈流行,營復陰陽。」
  3. 松解筋結:針對「筋出槽」「骨錯縫」等軟組織損傷,以柔軟緩和之力理順筋絡,復位錯亂肌纖維。

臨床應用

按摩法主要適用於以下病證:

  • 外傷科:跌打損傷所致之筋肉腫硬、皮下瘀斑,或陳舊性損傷遺留之僵硬麻木。
  • 內科雜病:氣滯血瘀型頭痛、眩暈,或脾虛濕困引起之肢體倦怠。
  • 經筋病症:如頸肩腰腿痛(中醫稱「痹證」)、急性腰扭傷(「閃腰」)等,透過循經取穴按摩相關經筋結聚處(如陽陵泉、委中穴)。

此外,按摩亦結合其他手法形成複合療法,如配合「推拿」中的滾法、揉法,或輔以藥酒(如活血化瘀之三七酒)增強滲透力,提升療效。

歷代醫家觀點

除《內經》與《醫宗金鑑》外,明代《小兒按摩經》詳述按摩於兒科之應用,清代《厘正按摩要術》更系統化分為「按、摩、掐、揉、推、運、搓、搖」八法,豐富其技術內涵。由此可見,按摩法不僅是外治手段,更是中醫「整體觀念」與「辨證施術」之具體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