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艾炷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艾炷灸詳述
艾炷灸屬艾灸法之一,係指將艾絨製成圓錐形炷體,直接或間接置於經絡穴位施灸的傳統中醫療法。其作用機制遵循「溫通經絡、扶陽固脫」之理,通過燃燒艾炷產生的溫熱效應與藥性滲透,激發經氣運行,調和氣血陰陽。以下就其操作要領與中醫理論內涵分述之:
一、艾炷形制與施灸準則
艾炷規格古稱「壯」,其大小按《千金要方》所載,可分為「麥粒灸」(小炷)、「豌豆灸」(中炷)、「棗核灸」(大炷)三等。臨床運用須參合四要:
-
辨證施量:
- 實證、寒證、陰證當用大炷多壯(如風濕痹痛可灸7-9壯)
- 虛證、熱證、陽證宜小炷少壯(如虛熱骨蒸灸3-5壯)
- 急救重證(如中風脫證)可達數十壯
-
部位擇法:
- 頭面諸穴(如百會、印堂)須謹守「小炷隔物」之則
- 背俞穴(如脾俞、腎俞)與募穴(如中脘、關元)可大炷深灸
- 四肢末端(如井穴、滎穴)宜麥粒灸淺灼
-
體質權衡:
- 小兒「稚陰稚陽」之體,炷如粟米,壯不過三
- 青壯年氣血充盛,可據證增量
- 老年陽衰,當重灸命門、神闕以培元固本
二、操作技法衍變
-
直接灸:
- 化膿灸(瘢痕灸):炷底沾蒜汁固定,灸至起泡化膿,適用沉寒痼冷
- 非化膿灸:灼熱即換炷,皮膚微紅為度,多治虛寒小恙
-
間接灸:
- 隔薑灸:生薑切片穿孔,上置艾炷,宜於脾胃虛寒
- 隔鹽灸:神闕穴填青鹽,療亡陽厥逆
- 隔附子餅灸:補命門真火,治陽痿精冷
三、古典醫籍論述
《醫宗金鑒》明言:「凡灸諸病,必火足氣到,始能求癒」,強調灸量與得氣關係。《黃帝內經》〈靈樞·官能〉云「針所不為,灸之所宜」,指出艾炷灸尤擅溫補虛羸。張景岳更在《類經圖翼》中詳載艾炷灸治百病之法,謂其「能通十二經,入三陰,理氣血」。
此術蘊藏「陽氣者,若天與日」的核心理念,透過艾火之純陽特性,撥動人體氣機樞紐,實為中醫外治法中「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」的具體實踐。歷代醫家對灸炷大小、壯數多寡的細微考究,正體現中醫「因人、因時、因地」的三因制宜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