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艾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艾炷
艾炷為中醫灸法所用之物,以艾絨製成圓錐形團狀,其形制與大小依臨床需求而定,主要用於溫通經絡、驅散寒邪、扶陽固脫等治療。艾炷之製作以緊實為要,《扁鵲心書》有載:「凡灸大人,艾炷須如蓮子,底闊三分,務要堅實;若灸四肢及小兒,艾炷如蒼耳子大;灸頭面,艾炷如麥粒大。」艾炷依大小可分為不同類型,適用於各類灸法。
艾炷之分類
- 直接灸:多用小艾炷,形如麥粒,直接置於穴位上施灸,此法刺激較強,常用於虛寒重症或頑固性疾病。
- 間接灸:多用較大艾炷,如蠶豆大小,施灸時於皮膚與艾炷之間隔以薑片、蒜片或鹽等物,以調節灸療強度,適用於溫補陽氣或緩和刺激。
艾炷之作用原理
艾炷燃燒時產生溫熱之氣,穿透皮膚,深入經絡,促進氣血運行。《黃帝內經》言:「灸則強食生肉。」說明灸法能助陽氣生發,增強臟腑機能。其療效取決於艾炷之質量、灸量及配穴精準度。
艾炷之製作
傳統艾炷以陳年艾絨手工製成,揉捻緊實,使燃燒時火力均勻持久。質量上乘者,色澤金黃,氣味芳香,燃之煙白溫和不嗆。劣質者易散裂,煙霧燥烈。古法強調艾絨需「陳久者良」,以三年以上為佳,以減其燥性,增其溫和之效。
艾炷於中醫臨床之應用
艾炷灸法在中醫範疇中歸屬於「溫法」,多用於寒證、虛證及經絡氣血瘀滯之症。如關元、足三里等穴常以大艾炷灸之,以培補元氣;而面部或小兒嬌嫩之處,則以小艾炷緩灸,免傷肌膚。歷代醫家皆重視艾灸之量與質,以調節人體陰陽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