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艾元英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艾元英,元代著名醫學家,東平(今屬山東)人,其生平事蹟雖後世記載有限,然於中醫史上留有重要著述。其代表作《如宜方》二卷,匯集臨證經驗與方劑精要,集中體現元代醫家結合南北醫學流派的學術特色。

《如宜方》原書以實用為旨,收錄方劑多針對當時常見病症,組方思路深受金元四大家學說影響,尤重臟腑辨證與氣血調和。明代醫家陳嘉猷對此書加以修訂,增補脈法精要及臨床驗效案例,並更名為《回生捷錄》刊行。此版本內容更趨完備,除保留艾氏原方外,更融匯明代醫家對脈學與方證對應之新見,反映中醫理論隨時代演進之軌跡。

從中醫理論角度析之,艾氏方劑結構多見以下特點:

  1. 臟腑用藥規律:承襲張元素「藥物歸經」理論,注重引經藥配伍,如治脾虛濕阻方中常見蒼朮配茯苓,以醒脾滲濕。
  2. 氣血調理技法:擅用香附、川芎等理氣活血之品,體現元代醫家對「氣滯致百病」學說之實踐。
  3. 寒溫並用特色:部分方劑可見黃連與乾薑同施,反映寒熱錯雜證的辨治思維,此與李杲「升陽散火」法異曲同工。

書中所載脈法增補內容,強調「脈證合參」,尤其重視寸關尺三部對應三焦病機的診斷價值,與滑壽《診家樞要》脈學體系相呼應。部分新增方效案例,更詳述藥物加減與劑量變通之道,如遇虛實夾雜證時,以人參佐枳實,補瀉兼施,深合《內經》「謹守病機」之訓。

艾氏著作雖歷經明代改編,然其學術根柢仍存元代醫學崇實黜虛之風,對研究金元至明初中醫方劑學演變具重要文獻價值。書中理法方藥的編排邏輯,亦為後世醫案類著述提供範式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