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艾條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艾條灸
艾條灸,亦稱「艾卷灸」,為中醫灸療法之一,其法乃以艾條點燃後燻灼特定穴位或患處,以通經活絡、溫補氣血。此法操作簡便,療效顯著,故廣泛應用於臨床。艾條可分為純艾條與藥艾條,前者僅以艾絨捲製而成,後者則於艾絨中摻入辛溫芳香類藥物,如桂枝、白芷、川芎等,以增強溫通散寒、行氣活血之效。
操作方法
艾條灸依施術手法可分為「懸起灸」與「實按灸」兩類:
1. 懸起灸
將點燃之艾條懸置於穴位上方,不直接接觸皮膚,通過溫熱刺激發揮作用。又可細分為以下三種:
- 溫和灸:保持艾條與皮膚固定距離(約2-3厘米),使局部溫熱而不灼痛,適用於虛寒證及保健。
- 雀啄灸:如雀鳥啄食般上下移動艾條,以加強刺激,多用於急症或痛症。
- 迴旋灸:艾條於施灸部位迴旋移動,範圍較廣,適用於面積較大之病變區域。
2. 實按灸
又稱「按壓灸」,先於施灸部位鋪墊棉布或紙張,再將燃燒之艾條按壓其上,使熱力透達深層。此法溫熱效應強烈,常用於寒濕痺痛、頑固性冷痛等證。藥艾條尤宜此術,因按壓時藥氣隨熱力滲透,可協同發揮藥效。
作用機理
艾條灸之功用基於中醫「溫通」理論。艾火之熱力可激發經氣,促進氣血運行,散寒除濕;艾草本身具溫經止血、散寒止痛之性,《本草綱目》載其「通十二經,治百病」。而藥艾條所含藥物,更藉其辛香走竄之性,助艾火穿透肌腠,深入臟腑經絡,以調和陰陽、扶正祛邪。臨床上,艾條灸常用於風寒濕痺、氣血瘀滯、陽虛畏寒等證,亦為「治未病」之重要手段。
歷史淵源
艾灸之法源遠流長,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其中《靈樞·官能》云「針所不為,灸之所宜」,強調灸療於虛寒證之獨特價值。艾條灸乃後世發展之簡便形式,相傳始於唐宋時期,因免去直接艾炷灼膚之苦,更易為患者接受。明清以降,藥艾條之配伍日益精細,成為中醫外治法中不可或缺之一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