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艾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艾條,又稱艾卷,為中醫灸法常用之灸具,主要原料為艾絨。艾絨由菊科植物艾草(Artemisia argyi)的乾燥葉片加工製成,其性味辛、苦、溫,歸肝、脾、腎經,具溫經散寒、活血通絡之效。艾條製作時,將艾絨緊實捲裹於桑皮紙或棉紙中,形成圓柱形長條,便於手持施灸。

中醫理論與艾條應用

艾條灸法屬溫灸範疇,源於《黃帝內經》「針所不為,灸之所宜」之說。其作用機理在於以火熱之力激發艾草藥性,透過穴位滲透,調動經氣運行,達到溫通經脈、扶陽固脫之效。

1. 艾條分類

依添加藥物與功效差異,常見以下類型:

  • 純艾條:僅含艾絨,適用於一般寒濕痹痛、虛寒證候。
  • 藥艾條:於艾絨中加入肉桂、乾薑、川芎等溫經藥材,強化散寒止痛之效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載「雷火神針」即屬此類。

2. 灸法手法

  • 懸灸:手持艾條距體表穴位約2至3公分薰灼,以局部溫熱透達為度,適用於慢性虛損。
  • 雀啄灸:艾條如鳥啄食般上下移動,增強刺激,多用於急症實證。
  • 迴旋灸:艾條於穴位上方畫圈施灸,可擴大溫熱範圍,緩解肌肉僵緊。

3. 臨床主治

艾條療法廣泛運用於下列證候:

  • 寒證:如脘腹冷痛、風濕關節痛,藉艾火溫散陰凝。
  • 陽虛證:畏寒肢冷、泄瀉頻仍,取關元、足三里等穴培補元陽。
  • 氣血瘀滯:婦人經閉、痛經,以艾灸氣海、三陰交行氣活血。

4. 中醫理論依據

艾灸之效,在於「陽氣者,若天與日」的養生觀。《本草綱目》稱艾葉「純陽之性」,能「通十二經,走三陰」,其燃燒時產生之短波紅外線,可深入腠理,與經絡學說中「氣至病所」相呼應。

艾條自古為灸治要具,臨床須辨證選穴,結合補瀉手法,方顯其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