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疔瘡走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疔瘡走黃
病證名,屬疔毒邪盛,內陷血分之險證。首載於《仙傳外科集驗方》卷六,又稱「癀走」。其病機為疔瘡火毒熾盛,正氣不支,或失治誤治,致毒邪驟然走散,內攻臟腑,竄入營血。此證與癰疽「內陷」相類,然病勢更為兇險,可現神昏痙厥之危候。
病因病機
疔瘡本為火毒結聚之證,若毒邪過盛,或患者氣血虛弱,正不勝邪,則毒邪不得外泄,反內攻血分。加之擠壓瘡頭、誤用溫補,或過食辛辣發物,皆可助火毒燎原,致「走黃」之變。
證候特點
- 局部徵象:原發疔瘡瘡頂忽陷,膿液驟減或乾涸無膿,腫勢散漫,邊界模糊,色轉暗紅或紫滯,周邊皮溫反降。
- 全身症狀:驟發高熱寒戰,頭痛如劈,胸悶煩躁,嘔吐頻作,口渴引飲,舌質絳紅、苔黃燥,脈洪數或弦疾。若毒陷心包,則見神昏譫語、肢痙項強;若熱極動風,可見抽搐目竄;若毒燔氣血,則現皮膚瘀斑、衄血便黑。
治法方藥
-
清熱解毒,涼血透邪:
- 輕證: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)合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,佐大黃通腑泄熱。
- 重證:解毒大青湯(大青葉、梔子、黃柏、升麻等)加犀角(現用水牛角代)、生地、丹皮,以清營涼血。
- 神昏閉竅:急投七星劍湯(蒼耳頭、野菊花、豨薟草等)或疔毒復生湯(黃連、連翹、赤芍等),配合安宮牛黃丸開竅醒神。
-
外治關鍵:
- 瘡頂軟陷而膿未盡者,需速切開引流,切口宜暢,插入藥線(如九一丹紙撚)提膿化腐。
- 忌暴力擠壓,尤以面部「危險三角區」為要,防毒邪逆傳心腦。
古籍佐證
《瘍醫大全》云:「疔毒走黃,其勢如奔馬,治之稍遲,必致不救。」《外科正宗》亦強調:「疔瘡先刺血,內毒宜汗泄,遲則毒歸心,危殆不可測。」足見古人早識此證之險,治法首重截斷毒勢,務使邪有出路。
鑒別要點
與「癰疽內陷」相較,疔瘡走黃多起病急暴,熱毒熾盛更著,易現動血耗陰之象;而內陷常見於虛弱之人,多兼氣陰兩傷,病勢稍緩而深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