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艾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艾絨
艾絨為中醫灸法之主要材料,由菊科植物艾蒿(學名:Artemisia argyi)的乾燥葉片加工製成。其色澤呈灰白,質地柔軟蓬鬆如絨,具有易燃而不起明火之特性,燃燒時散發獨特芳香氣息,此性狀使其成為灸療之理想物料。
炮製與分級
艾絨依加工精細程度可分為粗絨與細絨:
- 粗絨:纖維較長,雜質稍多,多用於溫針灸或卷製艾條,取其燃燒持久、溫熱滲透力強之效。
- 細絨:經反覆篩曬,質地純淨細膩,適宜搓捻成艾炷,用於直接灸或隔物灸,火力溫和均勻。
傳統以陳年艾絨為上品,《孟子》有言「猶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」,意指陳艾經貯藏後,揮發油成分緩和,灸時熱力溫潤穿透,不易燥烈傷陰。
性味與功效
艾絨性溫,味苦、辛,歸肝、脾、腎經,其燃燒產生的溫熱刺激能:
- 溫通經絡:驅散寒濕瘀滯,改善氣血運行。
- 扶陽固脫:以灸法急救虛寒脫證,如灸關元、神闕穴。
- 昇陽舉陷:適用於中氣下陷所致臟器下垂。
- 防病保健:常灸足三里、氣海等穴,可增強正氣。
灸法應用
艾絨可配合不同灸法:
- 直接灸:細絨製成米粒大艾炷,置穴位施灸(分瘢痕灸與無瘢痕灸)。
- 間接灸:以薑片、蒜片或鹽等隔物輔助,調節藥性與熱力。
- 艾條灸:粗絨卷製成條,懸於穴位上方施以溫和灸或雀啄灸。
中醫理論認為,艾絨燃燒時的遠紅外線與藥性成分可深達經絡,結合穴位刺激以調整臟腑機能,為「針所不為,灸之所宜」之重要手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